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六章:解读太宗 (第2/2页)
太史令,并在醴泉县九緵山为其置紫府观。 此外,贞观二年李世民还为衡岳观书额,请张天师惠朗度道士四十九人,又为桐柏先生王轨建华阳观。贞观五年,太子承乾有疾,道士秦英祈祷,建西华观。 佛教当然也曾为李世民出过力。 例如,与洛阳方面作战时,少林寺僧众就曾施以援手。 李世民也写了表彰信表明对佛教的爱护:“我国家膺图受录,护持正谛”,“德通黔首,化阐缁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 但是相比道教,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势力在李世民的私人问题上却站错了队,基本上偏向太子建成,因此不讨他的欢心也就很正常了。 然而,佛教思想却对李世民有一定影响。 如果说道家思想融入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之中,那么佛教文化就融入了李世民的人文气质之中。 这是因为,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有所分化,面对下层民众以“地狱”、“来世”为核心概念进行宣传,而在精英知识分子中,则更多以玄奥的哲学思辨来吸引眼球。 无论是否信佛,作为贵族文人,必然不知不觉地受到佛学思想的熏陶。李世民虽然出身军事贵族,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而这气质中则有着若隐若现的“佛根”。 观李世民诗歌,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空”竟然是这位少年得志的军政奇才诗作的关键词。 目前录其诗九十吧首,直接以“空”字入诗的竟高达二十首。 例如,:“瑞气荣丹阙,祥烟散碧空”、:“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朦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等等。 另一个频用“空”字的诗人乃是号称诗佛的王维:“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等等。 最有代表性的乃是李世民的一诗。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纷披乍依回,掣曳或随风。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在描绘了幡的千姿百态后,李世民一语道破:其本性无自,一切皆空幻。 很明显这是佛教中观论的“色即空”的思想。 此诗由幡之动而悟空理,虽然还没达到六祖慧能“非幡动、风动,人心自动”的牛逼境界,但也已远超俗见。 太宗诗文中不仅有怅惘的空幻,更有随遇自适、万物无常的思想。 在类帝王诗中,往往少不了自吹自擂、壮怀激烈,对已死或未死敌人的诅咒,以及对王朝武运长久的祈祷。 但李世民却在描绘当年情境后迅速转入一种“入定”般的境界:“一挥氛畛静,峰雾抱莲昏。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没有赫赫武功,没有武运长久,也没有慷慨高歌,有的只是沉静、空惘和肃穆。 峰、莲都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之物。 诗文中处处出现的此类思想痕迹,很难用一时的附庸风雅或故作高深来解释。可见李世民确实对佛教经典有过深入研读。 佛根也好,道缘也罢,一切个人偏好都要服从政治需要。 作为君王,李世民在中明确点出,为了国家利益,“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因此,道教也好,佛教也好,只能是被利用与控制的对象。 武德九年五月,李渊下后,佛教即将面临一场沉重的打击,然而也是命不该绝,转过月来玄武门之变爆发。 控制了政局的李世民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下,立刻取消了沙汰佛道的诏令,在以李渊名义发布的 其中,特别指明:“其僧、尼、道士、女冠,宜依旧定”,以争取佛教徒的支持。 即位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也仍然继续利用佛教,对佛教表现出宽容甚至是礼敬态度。 他曾舍太和宫为李渊立龙田寺,舍通义宫为尼寺,下诏在各战阵处修建寺庙,追祭亡灵,敕令为章敬寺设斋行香,开译经馆翻译佛经。 当他施斋发愿时,自称“菩萨戒弟子”,“诚心发愿”,“惟以丹诚,归依三宝”。 他还一再下诏,要求各地“普度僧尼”、下敕颁发,要求京州官员人手一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