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明帝国_第二百三十五章 发展之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发展之路 (第2/3页)

逐渐变质,并最终导致了又一次重大的认知-物质不对等问题:资源妄想主义。

    而在帝国开始观察者计划、开始尝试利用时间与稳定发展来平衡这其中的问题的时候,Σ舰队出现了——文明第二次险些灭亡,几乎所有成果都被摧毁,然后……两艘总旗舰与技术极致推演模块的出现则直接将破碎的帝国强行再次拔高到了难以想象的、全新的层次……

    这次帝国大扩张之中的诸多改动也可被视为一次平衡尝试——高烈度的战争与极度扩展的技术力量需要足够的心智来理解、来面对它们。我们不能要求现实环境按照我们的需求来做出转变,我们只能让自己去适应环境,至少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还需要这样做。

    有关注意需求已经使用资讯方程进行抽象固定,所有天区指挥官与舰队指挥官按照权限系统转达有关指令,有关资讯权重分配必须绝对精准。

    对比曾经的简报,可发现不同之处与关联之处。我们的认识与我们所在的环境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需要强调一些事情,也需要尽可能压低一些可能。但是考虑到虚空环境的无限可能性,偏向绝对的做法极有可能导致片面认知的出现。所有报告都有其独到的观点,每一份报告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时效性我们必须注意——发展在单一的某一时刻中或许难觅指向。但是如果将一切连成历史,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待其中的一切,或许就能收集到足够多的价值。矛盾仍然存在,但是矛盾本身已经不再绝对。

    ——皇帝议会简报结束——

    ……

    在流淌的时间长河映照之中,建立新的生命、创立新天区的呼声正在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验算结果表明,帝国现在的发展扩张速度已经接近文明目前可以承载的极限,如果再快的话,文明的疆土就会出现飞地与断档,文明的技术体系之中就将布满裂痕。

    超高速发展导致的大量信息不对等造成的种种深远影响还未被遗忘。哪怕不提帝国耗费了许多年,重置了许多次世界,甚至直接使用舰队来检测死潮之门等等的那一系列实验,帝国的技术开始爆发式跃升之后,航行日志中始终存在的非理论性记录,以及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中条目编码通天贯地的报错信息都还摆在眼前随时都能看到——它们都是发展过快的过程中,技术与现实、与使用者无法匹配导致的问题的一系列直观表现。

    而这一系列表现,实际上还算是温和的。虽然维多维尔陛下始终无法确定世界线之树的使用权重,但是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里,世界线之树的存在属性抽取重置能力的确在各种各样的、台面上下的试验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力量。

    世界线之树的存在属性复原能力足够保证帝国与帝国个体无论怎样做都不会彻底死亡——虽然帝国初期时候,全民都拥有存在性复苏信标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是也就在那段最初的时间里,这份力量帮助帝国度过了因为技术极致推演模块与末日方舟强行介入文明所引发的“排异反应”最强烈的适应期。

    而现在,帝国一方面的确在调动大量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继续适应周围的一切,但是帝国本身也开始了新一轮强度极高的发展,并且超大规模的适应性修改本身也算是发展的一部分——如果这一部分又太过剧烈,那么就必须要有更好的补偿修正方式,来修正这些补偿修正过程中本身存在的漏洞。

    帝国目前也算得上是一个庞然大物,即使文明内部存在诸多问题,帝国的体量也能提供足够的冗余来抵抗,或者压制这些问题。

    但是如果不解决它们,这些堆积起来的漏洞迟早会爆发。帝国的确已经走到了现今的这一步,走到了相比于曾经而言遥远而辉煌的新时代,但是走到这一步的过程中,文明越过了几个火坑,曾经徘徊在多少条悬崖边上,这其中的细节决策层还是清楚的。

    为了尽可能弥补过快发展之中出现的大量漏洞,帝国需要一类存在,这一类存在可以在发展过程之中发现并填补漏洞,这将会是他们,或者“它们”每一刻的、也是永远的职责。

    而这也是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帝国将尝试制造某种真正的高效个体,理论之中的“场生命”。

    按照现有的观察记录数据来看,世界之外的“虚空环境”本身并不是绝对净空、绝对为零的。信息偏移航行这一做法可行,便是秩序世界已经在虚空中建立了宏网的一种直观体现。否则,在诸多绝对没有关联的点之间找到“固定”的信息偏移方式,并且还能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如果再考虑到世界之内的诸多“技术路线”均可并存的现实思路,或许,我们可以确定,曾经处于理论研究之中的“虚空场”资讯结构可以被确认作为虚空模型的一部分——虚空场直观表现为关联与影响。在世界内,它的表现即为多重资讯体均可对自身、对环境造成影响;而在虚空之中,这种“虚空场”或许可以认为直接由秩序扰动与秩序影响构成。

    万事万物之间彼此都可以造成影响,虚幻的心之所想,也能间接甚至是直接影响属性完全不同的客观环境。这些事实的存在,可以说更进一步巩固了信息大一统,或者说“存在大一统”的本源理论正确性。不过,作为实型生命体,我们要想对此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并完成从实型生命到场态生命的全向覆盖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理论积累。

    ……

    “首先可以从我们已经拥有的资料入手……灵魂方面,目前可以首先尝试继续使用培养基制造的灵魂结构作为生命基础模板。利用超凡资讯搭建的灵魂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与发展延伸可能。按照目前已经积累的资料判断,当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开始起步时,可以首先使用旧有的、已经成熟的、与未知领域可能具有关联的技术部分。”

    “不可否认,不同领域之间的适用规则差异巨大,新的领域总会淘汰掉大部分的旧有规则。但是在行进发展过程中,不同阶层的领域之间也存在继承关系,我们不应片面看待这其中的一切。卡文瑞尔陛下的经历有足够的参考价值,这些内容值得被加工成一条“思想之路”。”

    在帝国的核心疆土中,在已经失去范围感知结构的资讯星网超深场的遮罩之中,体型巨大的灰白色金属巨星的外壳表面开始流转起暗淡的光芒。在超高频白物质辐射的照射之下,锻炉内部的资讯拆解能力堪比虚空环境,约束消耗层的厚度正在不断增长,空间拓展模块按照已经掌握的规律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爆发式的输出,以阻止高度危险的白物质辐射与白物质实体拆解流腐蚀锻炉的外壳。数万座虚空锻炉正在熊熊燃烧——它们并不是纯粹的军工器械,如有需要,它们也可以被用来尝试研究、编织概念与法则,也能用来选定发展路线,同样也可以制造生命与灵魂,只要帝国能向其中填入足够适合的物料。

    在这些分散在诸多世界的锻炉之中,生命元素被分割出各种各样的部分,然后在这些仿佛大海一般不断震荡的白物质结构中被拆解、拓扑扩张然后重组。帝国进行过许多生命试验,不过那些试验往往都是围绕星明人类这一种个体进行的,并且,现有的试验实际上都是在星明人类的本源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属性扩张而已。不可否认,帝国已经无数次改造星明人类,以至于他们前后的差别大到前者不一定能认为后者是他们认识之中的生命,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继承关联从未间断。

    要想制造出一种真正的场态生命,恐怕用改动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了。在初步数据资料集齐之后,对新的生命的研究将会直接延伸至重构。有关于形体的的方面自不用说,帝国现在的生命就算再如何延伸也始终具有封装结构,但是场态生命……这些生命可能拥有的资讯触点都会与现在的帝国封装生命差距巨大,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