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之修仙记_番外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番外四 (第1/2页)

    穿越时空之修仙记正文卷番外四昨儿前儿好多的诗,今天说说琴棋书画,画皮的画。

    ……

    1、乐师师延

    ……

    师延,殷朝的乐工。自庖皇以来。历朝历代他家世袭这个职务。到了师延能够精确地讲述出阴阳之声,判明内函的象纬之意,人们始终也不了解师延这个人。

    他历经的世代久远,时而出世时而隐没。

    在轩辕氏时,师延是司乐的官员。到了殷商时他全面修编了三皇五帝时的乐章,已经达到了弹拔一弦琴,就能让地神都出来听;吹玉,引来天神都降临凡世。

    师延在轩辕氏时代,已经有数百岁了。他能从听各国的乐声中审度出世代兴亡的预兆。到了夏朝末年,他抱着乐器投奔殷商。

    然而到殷纣王时,由于对王浸yin于声色之中,将师延幽拘在阴宫中,准备处以极刑。师延在阴宫中奏清商流徵调角等雅乐,看守阴宫的狱卒已在纣王宫里听到过,于是厌烦地说:“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淳朴的乐音,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可以享受的啊!”反正不释放他。

    师延又奏**yin魄的靡靡之音,用这种音乐来表现修夜的欢娱,使看守他的狱吏们听得神迷心荡,他乘机逃出来,免去了受炮烙这种刑罚。

    在逃亡的途中,师延听说周武王兴师伐纣,于是他在涉过濮水时沉没水中了。

    有人说师延死在水府里。

    因此,晋国、卫国的民众镌石铸金刻画上师延的图象,不断有人为师延立祠供奉他。

    ……

    2、羯鼓

    ……

    羯鼓,是一种从外城传到中国的乐器。用骟了的公羊皮做鼓皮,因此叫羯鼓。

    它发出的音响主古时十二律中阳律第二律一度。

    古代的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少数民族都使用它。

    它的地位在都昙鼓、答腊鼓之下,在鸡篓鼓之上。用上好的桑木围成漆桶,用象牙镶饰的床架承放,用双槌敲击,它发出的声音急促、威烈、轰鸣,尤其适宜表现快节奏的乐曲,促急、破碎的节奏。

    可以敲击它为军士战阵征伐撕打助威,也宜于高楼观赏,节日或者社火时给舞蹈、百戏等娱乐游戏伴奏。

    这时朗月清风、天高气远,它的功能也与众多乐器不同。

    羯鼓的槌杖一般是用黄檀、狗骨、花椒等木做成的。

    但制做之前,须将这些木料干透了。将湿气全部去除而让它变得柔韧而腻滑。只有干透了,敲出的鼓声才最响亮。只有滑腻,击在鼓面上才能收到象战马举蹄扣击一样的效果。围卷漆桶时须用刚铁。铁经过精炼,卷应当卷匀。

    不刚,则围卷的绦边上下不齐,松紧不一。

    不匀,则鼓面上的鼓皮有紧有松吃力不匀。

    就象琴弦系绳不好而使琴声散逸不准一样,这样的鼓,敲击时发出的声音也忽高忽低、忽响忽沉,不合音律。

    唐玄宗精通乐律,可说是是上天赋于给他的才能。不论是管乐,还是弦乐,他都造诣很精,深得其中的奥妙。

    如果要写支曲子,信手拈来,立等可取。不立什么章法,却长短正合适;随手弹拨,都符合节拍。至于清浊音的变化,乐律的定音,主、副旋律、乐件的配备、重叠、反复乐段的使用,就是古时候的夔旷也超不过他。

    唐玄宗就尤其喜爱羯鼓。他常说:“羯鼓是八音的领袖,其它乐器不可与之相比。”

    “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为比。”

    一次,大概是二月初,巾栉方毕,时宿雨始晴,景色明丽。小殿内亭,柳杏将吐。

    玄宗触景生情,赞赏地说:“面对这样的良晨美景,怎么可以不赏心悦目奏曲呢?”跟随在唐玄宗左右的太监、宫娥,听了后互相观望,以为玄宗是让置酒宴饮呢,只有大太监高力士明了玄宗的心思,让人去为皇上取来羯鼓。

    玄宗又让人将羯鼓放在殿前檐下的平台上,他即先敲击一曲,名为《春光好》,好不惬意!再看看柳芽与杏蕾,都被玄宗刚才击出的鼓声震开了。

    玄宗指着震开的柳芽、杏花,对宫娥、太监们说:“就凭这件事情,不称乎我为天人至尊帅吗?”众人皆呼:“万岁!你就是至尊帅!”

    玄宗又做《秋风高》古曲,每至秋空迥澈,纤翳不起,即奏之。必远风徐来,庭叶徐下,其妙绝入神如此。

    李龟年也善击羯鼓。一次玄宗皇帝问他:“卿打折了多少鼓杖?”

    他回答说:“臣至今已打折了五十只鼓杖。”

    皇上说:“你这还不算特用功夫。我已打折了三立柜的鼓杖啦!”

    数年后,听说玄宗皇帝又打折了一立柜鼓杖。

    李龟年干脆用铁铸了一枚打不断的羯鼓杖。

    ……

    ……

    3、王羲之

    ……

    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王羲之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他父亲枕中看到一部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悄悄取出来读,被他父亲发现。

    父亲问:“你为什么偷看我的秘籍?”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

    父亲见他年岁还小,恐怕他不能理会,对他说:“待你长大成人,我教你书法。”

    羲之俯身下拜,说:“爸爸,这本书法秘籍,现在就让孩儿一用吧。等到成人再用它,那不是耽误了孩儿幼年才华的发展了吗?”

    父亲大喜,于是将秘籍交给羲之使用。

    不到一个月的工夫,王羲之的书法就大有长进。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见到这种情形,对太常王策说:“羲之这孩子一定是正在读用笔诀。近些日子,我看他的书法,很有些老成大器。”

    卫夫人激动得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啊!”

    晋帝时,更换祭北郊文的祝板。工匠们刻的字,王羲之书写的,笔锋入木三分。

    王羲之三十三岁书写《兰亭序》,三十七岁书写《黄庭经》。

    书完后,空中有人语声:“卿的书法都感动了我,何况世人呢?我是天台文士真圣钟繇!”

    王羲之的书法多数都不是一种字体。他擅长书草、书隶书、八分、飞白、章草行书,集诸家之精妙融为一炉,自成一家。

    王羲之的书法千变万化,是上天赋予他这种功力与才能。王羲之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出神入化,八分已入妙境。

    妻郗氏也写一手好字。他有七个儿子,王献之最出名。另外有四子:玄之、凝之、徽之、cao之,均工草书。

    王羲之曾用章草写一封书信回复庾亮。

    庾亮收到书信后拿给庾翼看。庾翼对羲之的书法佩服不已,立即回书羲之说:“我昔日收藏张芝的章草八幅,在去往江北的旅途流沛中不慎丢失,常常慨叹妙迹永远也再见不到了。忽然见到你的答家兄庾亮书,光彩照人,灿若神明,顿时仿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