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番外四 (第2/2页)
我旅途中遗失的章草真迹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后来王羲之辞去会稽内使的职务,全家迁移到蕺山下居住。 一天早晨,王羲之看见一位老太太拿着十多把六角竹扇去集市上出卖。王羲之跟老太太闲聊,说:“这些扇子都想卖吗?一把多少钱?” 老太太说:“二十文钱一把。” 王羲之拿出笔来为扇子题字。每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老太太惋惜地说:“我们全家的早饭还靠这几把扇子卖钱买米下锅呢,你怎么给我写坏了?” 王羲之说:“不妨事的。你就说是王右军题的字,卖一百文一把。” 一到市上,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买。过了十多天,这个老太太又拿着一篮子扇子请王羲之题字,羲之笑笑,没有再题。 还有一次,王羲之亲自书一表献给晋穆帝,笔墨酣畅,书随人意,专一求精。 晋穆帝看到这份表后,命人找到同样颜色式样的纸,长短宽窄裁成跟王羲之的书表一样,让张翼效仿王羲之的书体再写一份表,题好名款后,用它来答谢王羲之。 王羲之刚看到时没发现什么。待反复地仔细玩后,非常自然地感叹地说:“这是哪个无名小人仿效我的书法,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了。” 王羲之最喜欢鹅。 山阴昙村有一位道士饲养了十多只白鹅。王羲之清早起来,专门驾着小船沿流驶去观看这群鹅。看了后非常高兴,跟这位道士商量要买下这群鹅。 道士不肯卖给他。王羲之百般解释说明他是如何如何喜爱这群鹅,道士还是不卖。 这位道士非常喜欢谈道,早就想找人抄写一部老子的《道德经》,抄写经卷的白色细绢都早已置办好了,但是没有人能书写。 道士说:“你若能亲自为贫道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各两章,这群鹅我全都白送给你。” 王羲之在道士那里停留了半天,为道士写了他要所的《道德经》,用笼子装着这群白鹅回到家来,感到莫大的快乐。 有一次,王羲之到他的一个弟子家去。弟子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宴请他这位老师,很让他感动。王羲之想为这位学生书留几个字来表示酬谢,看见地上放着一只新做的榧木小几,表面刨得光滑锃亮。于是,他便在这只小几上题写了几个字,草书、正楷各相一半。写完了,王羲之告辞归去。这个学生送他回到郡里,待到返回自己家中时,发现他父亲已经将老师的题字都刨去了,一个字也没留下。事情过去好多天了,这位学生还懊悔不已。 到了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去游赏阴山。 同去的有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和王羲之的儿之凝之、徽之、cao之等四十一人。 这次出游的目的之一是按民间风俗,举行祓禊的仪式,去掉不祥与疾患。 王羲之当场挥毫制序,兴高彩烈地一挥而就。用的是蚕丝作的纸,鼠须制的笔。笔锋遒劲健美而又清俊媚逸,堪称绝代无双的佳作。这篇序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中有重复出现的,都一字一体。其中“之”字重现的次数最多。 这篇序文就是名传古今的绝代墨宝《兰亭序》。 …… 4、王献之 …… 王献之,字子敬,尤其擅长书写章草。幼年跟随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来专门学习张芝的章草。再后来改变先人的章法,另创新法,以心为师,随意为之,暗合自然的法则。 初时,谢安聘请王献之任长史。晋安帝太元年间,宫中新建一座太极殿。谢安想让王献之给太极殿题写匾额,做为流传万代的墨宝。谢安觉得不好直接开口,于是跟王献之讲前朝的韦诞为魏明帝题写凌云台匾额一事暗示他。 王献之郑重严肃地说:“韦仲将是魏国的大臣,难道会有此事?假如有这样的事,提出诸如须有张芝笔,左伯纸等条件,是他知道魏国的仁政不会长久了。怎么知道不是逼使他这样做的呢?” 王献之五六岁时学习书法,一次父亲悄悄走到他身后用手拔他的笔,拔不下来,赞叹他说:“这个孩子在书法方面,将来一定会成大名的。” 于是,亲手书写《乐毅论》给王献之,让他效仿临摹。王献之很快就临摹得达到以假乱真的极至。王献之写小楷,可以说是达到穷微入圣的境地。字的结构严紧慎密,一点也不比他父亲王羲之差。至于大楷则特别僵直而少变化,不可跟他父亲同日而语。唯有行书、草书造诣颇高,气飘逸,很少有人能及得上他。其它各种书体,多数都逊于他的父亲王羲之。总而言之,父子二人的书法就象兄长与小弟之间一样,差距不大啊。 王献之隶书、行书、草书、章草、飞白五种书体,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是精妙的艺术品。他的八分字写得也非常漂亮。 王羲之在会稽任内使时,王献之闹出过一次趣事。他看到北馆新用白土刷的墙壁,白净可爱。于是让人拿来扫帚,蘸着泥汁,在白墙壁上书写一丈那么大的一个“一”字,笔峰萧脱逸美,很有气势,天天有人来观赏,如同闹市。 王羲之看到后,赞赏写得漂亮,问是谁的手笔,人们告诉他是你的小儿子七郎献之写的。于是王羲之给亲族写信,说:“子敬的飞白大有长进,相当于他在这墙壁上写的。” 王献之喜好书法、有时也遇到奇事。有好事的公子,做成一个纸人,带着它到王献之那里,让王献之在上面写字。并说,他是特意从北面来跟他合作的。 于是,王献之在纸人上书写了草书、正楷、飞白等各种书法。待到主体与两袖都写得差不多了时,这个少年觉得王献之身边的仆人要抢走这件纸人,拎起纸人就走。 王献之的仆人果然追赶到门外。两方争抢中,纸人已经撕裂,这个惹事少年只抢到一只衣袖。王献之去吴兴。 有个叫羊欣的男孩,他的父亲羊不疑官任乌程县令。羊欣这年才十五六岁,学习书法已达到一定的意境。 王献之听说后,专程到乌程县去看看这个爱好书法的男孩。进门后,看到羊欣大白天穿一条新做的白绢裙在床上睡觉。 王献之没有惊动他,取过来笔墨,在这男孩的白绢裙上和衣带上书写。羊欣醒来发觉后非常高兴,将它们象珍宝一样的收藏起来,后来把它进献给朝廷。 王献之曾给简文帝书写了十多张纸书,在末尾落款处题写上:“下官这些作品很合乎书法的法度,愿您保存。” 这些书法作品被桓玄视为至宝。桓玄钟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书法作品,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 他编选的二王的绢和纸书作品,都是挑选正楷、行书中的上乘之作,结成一册,经常将它放在身边,不时拿出把玩欣赏。就在他南逃的途中,虽然行状狼狈还将这些书法作品带在身边。直到他最后失败,二王的这册书法作品陪伴他一块儿沉没在江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