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回赋唁诗龙吉悼兄 习规礼周公和妹 (第2/3页)
哥哥远行见上亲, 千山险阻情不断,里囚父侯忿不平。 二姐唱完,三姐接唱: 瑶池难锁锦鸾心,哥哥一去妹眼清。 秋水望断情不断,天伦欢聚已至期。 三姐唱过,不待端娘示意,目光所及小姊妹一个接一个的传唱起来,相互衔接,没有罅漏,四姐唱: 千丝万线进织机,巧手翩跹编排忙。 情丝缕缕挂远亲,织锦胜出堵相思。 五姐接唱:锦缎出自真情染,染色天成胜多方。 囤起一节一节来,芳采入帛景尽赏。 六姐接唱:锦绢一出春满堂,裁裁缝缝作衣裳。 千针万线密密缝,件件寒衣真情藏。 七姐唱:衣裳层叠抗风寒,岐山万民乐平安。 男儿穿它多壮志,女儿穿着多矫情。 八姐想着躲难,却被舞娘挡着了去处,慌慌忙忙她也就唱了起来。 锦衣着身气赳赳,奔赴朝歌问帝君, 为何把那佞臣宠,里囚父侯道儿昏。 八姐唱完,龙吉接唱道:凌霄壮志激姐妹,身处斗阙念父辈, 借吾宝剑磨锋利,也叫昏王知了馁。 姐妹九个一起合唱:昏王知了馁,知了馁,美色面前作傀儡,佞臣巧言辨,糊里糊涂,糊里糊涂就把江山毁。知了馁,知了馁?江山景色依旧美。 这时候,端娘加入进来,一同和小姐妹合唱了起来:锦华遮身壮志消,粗衣薄裳志凌云,从小把这磨难历,常存念想辉人间,妙手芊芊纺麻布,精心织成保暖衫,保得万民怯寒冷,保得西岐走富强。 舞娘再加入进来唱:沙绢拂手真情在,尘埃不染机器新,青鸾斗阙起变化,郡主作起平凡事,纺纱织布样样精,扬名西岐会有时,管教昏王知悔意,也叫日月换新天。 小姊妹们和舞娘端娘在一起,有说有笑,情绪也好,努力做着工,效率也很好。 太姜知道了,很是满意。夸赞她们道:“不错,这才是姬氏的后人呀!小时候就应该吃些苦,那会儿,我也什么都做呢。” “是,是。” 童妃只有这样应,太姜的夸奖不易,拿自身相关与之相比,更是少有,即便太妃自姬昌离开这里以后也很少看到祖母露出欣容,这当然是小姊妹的功劳,究其根源也是太姜对小姊妹的疼爱多于责备,爱护小姊妹的心多于苛严。 因而,从某些方面来说,小姊妹得在这样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也源自太姜祖母太妃娘娘对她们无尽的关爱。 唉,小姊妹们在织房里的趣事,吟诗作对,开着玩笑,唱着歌儿的故事,黑夜先生在这里就是写上三年也写不完,为了学好纺织的本领她们受苦受累,吃尽艰辛,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每一个小郡主的身上,很多很多,很长很长,而且,每个小郡主都还会有自己的小故事,黑夜先生就是再写上一百回合也还是有话说,但是,这样做,离封神正源的主题也就越来越远,成了另外一部神话了。 真愿意小郡主们永远生活在这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里。可惜这美好时光不会停留,她们的故事只有留待追忆。 各位朋友,黑夜在这里再插上一句话,本书是《商周演义—“封神正源”》封神传奇的改进版,所谓正源,就是追根溯源,就是接近真实历史,求历史一个真实,就是以平白的话,简洁的语言来陈述一个既往的事实,黑夜坚信,人类最原始的追求是简洁明了,而所有的不简洁,包括语言,乃是被后来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故意繁复化,要正源,就应从本身做起。若是在这里过多的描述小郡主在青鸾斗阙里面的故事,也就是把本书的故事停留在神话上,也就谈不上正源,本书的一切前提也就作废。 唉,一切都不去多提了,一切也都远去了,西伯候在羑里七年,历尽千辛万苦回来了,他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也回到了思恋中的青鸾斗阙。 (在这里,历史学家请注意,这是小说,不是真的历史,三千多年来,已经很难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史记上说西伯里囚百日,这也是很难说的,黑夜先生在这里仍延用大家都熟悉的许仲琳版本,请不要去订正。) 西伯侯姬昌回到西岐,在他的王宫里休息了数天,就来到了青鸾斗阙,他见到了龙吉姐妹,见她们日夜在织房里,很是心疼,当然,知道这是母亲太姜的意思,他也就不好多说什么,只是让端娘与舞娘带着小公主们离开织房,继续修习艺技。 彼时,小公主已知道了伯邑考哥哥被醢的事,及其父侯朝歌被封文王的事,这真是一悲一喜,悲的是哥哥,喜的是父侯的地位提升。 姐妹几人谢了父王,随着端娘和舞娘修学规礼,再习舞艺。 西伯文王来见母亲太姜,小心的对母亲说:“老王母,她们小姐妹还小,暂不忙着进织房,还是让她们小姊妹学点本事,守在祖母身边也是照应。” 太姜更显老态龙钟,孙子被醢的事,大伙都瞒着她。文王讲什么,她并不在意,她眼中只看到是儿子,哪知他说的是什么? “好了,你去安排吧。” “谢老王母,那明儿就不要她们去织房了。” 姬昌和太姜说话的时候,她并不顶心,有时,还不搭竿的岔到其它话题上,姬昌说小郡主的事,她只听到了照应,自然是应。 文王对母亲极是敬重,见着老母亲点头同意,就说了安心养生的话语,吩咐硕儿时时叮心照应,然后告辞。 儿子走了,太姜直是挥手,当然,她的手抬不高了,只能说在动,对儿子也充满了关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