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二章东夷従古慕中华 (第1/2页)
“当面可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探花郎刘安明刘上使?”来者cao着一口流利的“汴梁口音”问道。 “正是在下!” “啊呀,今日终于有幸见到了回首探花了。”这个回首探花是个什么鬼?谁取的?真的让人觉得好别扭啊,叫小刘探花也这强啊。 “在下高丽西京郑南湖。” 刘伯阳是做过功课,听到郑南湖三个字,脑子转了几圈,迅速找到这个名字的记忆。 “南湖先生,可是政和四年高丽科举状元及第的南湖前辈?写出‘雨歇长堤草色多,送君南浦动悲歌。大同江水何时尽,别泪年年添绿波。’的南湖先生?”刘伯阳也是一脸惊喜。 “正是在下。”郑知常一脸的得意之色,想不到自己的文名传到了大宋上国那里,尤其是上国探花郎说出来,这分量更重,看来自己自告奋勇来迎接宋使是来对了。 “有幸,有幸。在下曾闻苏学士遗韵传至高丽东倭,有五分落在了南湖先生身上,早就想一睹南湖前辈的风采,今日终于得偿所愿了。” 郑知常脸上的褶子都快要笑出声。现如今苏东坡学士是亚洲文化圈头号天王巨星,你要是夸一个文人,说他有了一分苏学士的风采,就是对他最大的褒奖。刘伯阳居然夸郑知常“苏学士遗韵占了五分”,怎么不让他美得鼻涕泡都要出来了,当即把刘伯阳引为知己。 “在下宝文阁待制金富轼,奉我大王之命,前来迎接大宋使节。”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拱手道,他穿着官服,脸上肃穆端正。 “原来是雷川先生,在下何德何能,居然让两位前辈先生屈尊前来。”刘伯阳恭敬地行礼道。 “刘上使有心了!”金富轼眼睛一亮,盯着刘伯阳缓缓回礼道。 “这位是我宋国副使吕戎路吕大人。”刘伯阳向高丽迎接的几位大官员介绍道。 “在下淮南寿州吕轻车,恭据太常寺丞兼秘书郎,为此次出使贵国的副使,见过各位大人。” “淮南寿州吕家,可是吕正献公之后。”金富轼惊喜地问道, “正是,吕正献公是在下曾祖父。” “高丽士子金富轼见过吕公子。”金富轼恭敬行礼道,“在下曾经专心治学过《吕氏孝经要语》,并以吕公座右铭‘不善加己,直为受之’为准则,日夜勤学,不敢懈怠。” “谢过金大人,我这里有曾祖所注写的《五州录》,愿赠给金大人。” “吕公注写的《五州录》?金某谢过吕公子。” 一番商业“胡吹”,两边其乐融融,尤其是郑知常,恨不得马上拉着刘伯阳召开高丽文学士林盛会,向宋国上使展示自己的文采,同时也希望刘伯阳把他的“鉴语”向高丽士子们当众说一遍,苏学士遗韵,独占其五。果然是上国探花郎,夸奖起人来真是恰到好处,正中人肺腑。 刘伯阳、吕轻车一行被安置到四方馆,过了三天,金富轼过来接两人,面见高丽大王。 “外臣刘安明见过高丽大王,愿大王千岁福安。” “上使免礼!” “谢过大王。外臣此次前来,带来了我国天子亲笔国书,一贺大王四十千寿,献上琉璃千花瓶两对,汝窑福海寿山瓶四对,番云玉佩六对,天台檀木佛像一座,寿山石老君像一座,佛经一百六十卷,道经二百四十卷,祝大王寿日月昌明、松鹤长春。” “二谢贵国去岁馈赠的铜钟礼器,回赠仿周礼制鼓瑟乐器一套;三叙我国与贵国兄弟之好,愿我两国永结盟友之谊。赠米、苏书画六卷,以示诚意。” 刘伯阳说完,高丽内侍们流水介从宫门抬上礼品,一一陈列在高丽王阶前,琳琅满目,让高丽君臣不停地点头,大宋上国果然讲究,一出手就尽显世界级大富豪的气魄。 “好,替我谢过贵国天子,来人设宴,孤要为大宋上使接风洗尘。” 酒过三巡,有宫中歌姬上前,唱起《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殿上众人,包括高丽王俣、首相崔思诹、副相、邵城侯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等人无不听得摇头晃脑,尤其是起居注郑知常几位才子文人,听得手舞足蹈,曲终之时更是双目含泪,犹如灵魂离体,半晌才回来。果然,现今大宋周围诸国,只要是士子文人,无宴不唱苏词。 接着歌姬又唱起了,却正是刘伯阳的《青玉案.元夕》。 听完后,郑知常站起身来来,向高丽王俣行了一礼,然后转向刘伯阳赞许道:“此词最妙处在蓦然回首这一句,似去还在,若有所待,悲喜莫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