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章东夷従古慕中华 (第2/2页)
黯然神伤,此情婉约,不输临淄公(晏殊),柳三变。” 众人纷纷点头,齐声称赞,高丽王俣也是极爱这首词,再三赐酒。 这时,有内侍从后宫转出,在高丽王俣侧边低语了两句。 高丽王俣看到大家纷纷坐下,朗声道:“如此良景,还请探花郎赐词一首,让我等再沐上国文风。” “回禀大王,去冬外臣在院府赏梅,得了一首词,一直未传出,今借大王赐酒,诸位前辈的谬赞,吟诵与此。《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好,妙!当浮以大白”高丽王俣大声叫道,众人也是齐声赞道,跟着一起多喝了几杯,有内侍抄下刘伯阳刚才所作之词,送回后宫去了。 连续几次,大家都喝了不少酒,不论文武,喝得都有些高了。有一武将红着脸大叫道:“都是好词,可我还是喜欢苏学士的‘樯橹灰飞烟灭’,探花郎的‘气吞万里如虎’。” “孔沃鄙夫,诗词也你能品论的。”一个文臣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指着武将就骂道。 “郑克永匹夫,好诗词人人能品论,有本事你写一曲,我绝不品论。” “尔等粗鄙武夫,腌舍破落货。” “你个捉刀滑吏,书虫糊涂蛋。” 两人越骂越起劲,眼看卷着袖子要干起来了。还清醒的金富轼一声厉呼:“尔等君前失礼,有损国格,大王,请速速将此二人逐出殿去。” 高丽王俣脸都气青了,挥手示意殿前侍卫们上前,把两个醉汉拖了下去。 然后转向刘伯阳、吕轻车道:“下国粗鄙,不识礼数,让上使们见笑了。” “大王此言差异,此乃高丽国民风淳朴,有上古遗风,君臣相得无间,诚如家人,正是《尚书》中尧舜之世,不愧是尽得圣贤精要,承志汉唐衣冠的高丽国。” 高丽王俣、首相崔思诹、副相枢密院使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无不瞠目结舌,最后还是高丽王俣叹许道:“不愧是宋国探花郎,上使此言谬赞了。” 接下来数日,郑知常天天举办文会,延请各处士子,主角为刘伯阳。《青玉案》等词是近期大宋少有的好词,一传入到高丽,就引起了众士子们的追捧,大宋探花郎在高丽国的人气还是就很高的。现在又出了一曲《卜算子咏梅》,高丽文坛士林顿时轰动,甚至有传言说探花郎是苏学士的嫡传弟子。这个消息一出,高丽文人都快要癫狂了,他们纷纷从各地涌向四方馆,想请探花郎指点一二,间接沾沾苏学士的文风仙气。 所以郑知常举办的文会成了开京大热门。除了少数高官如首相崔思诹、副相李资谦、参知政事高令臣等自持身份没有参加外,其余文臣如宝文阁学士郑克永、金富轼、金安、白寿翰都来捧场,包括世子王楷、深受高丽王俣宠信的僧人妙清、道士李仲若都欣然入会,与刘伯阳等人谈诗论词。 闻风而来的高丽士子们徘徊在会场周围,想尽各种办法想把自己的诗词投进去,递茶送水的仆人们每天都会被人塞上好几贯铜钱。 文会里,高丽各路文人们绞尽脑汁,各显文采。这几晚可是扬名的好机会。会场里每一曲诗词都会被抄送出来,一有妙句,便会引起外面的众“追星族”们齐声叫赞。 但是最高潮是第三日,刘伯阳在世子王楷等人的敬酒下,连饮十数杯,醉醺之下挥毫写下一词一诗。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三吴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吴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词抄送出来,文会外面的上千文人士子们顿时高-潮了,要不是有护卫和健奴壮仆在外面拼命拦住,这些快要失去理智的“狂粉”们只怕要冲进去。最后,在郑知常、金富轼、金安等名士的安抚下,这些士子们才慢慢冷静下来,但还是难以排除心中的激动,不知谁带头,上千人齐声念起刘伯阳的诗词。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听着外面如春雷海啸一般的诵声,会场角落的一位俊俏少年不由听痴了,“这才是上国才子的风流。”眼睛盯着随着会场中心,目光随着最引人注目的中心,大宋探花郎刘伯阳的身影而动。这时,身边一位小厮打扮的人低声道:“郡主,我全部抄完了,我们还是赶紧回宫吧,要不然王后会知道的。” “好了,等会就走。”嘴上说走,身体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最后还是小厮连拉带拽,这才离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