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霸九霄_壮志凌云!《鹰霸九霄》雷攻大校原型竟然是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壮志凌云!《鹰霸九霄》雷攻大校原型竟然是他! (第2/4页)

完的。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1951年5月,21岁的宋文骢作为机械师

    站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中国飞机比美国人的差太多了!

    很多经宋文骢维护过的飞机,

    出完任务回来都变得破烂不堪,

    有的甚至根本就开不回来了……

    回国后第二年,

    他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

    1960年春,苏联派出一组专家来华。

    开会讨论中,一位苏联专家掏出一个小本子,

    一位同志无意识地凑过头去,

    结果这位专家对“凑过去看的一眼”,

    小题大做地提出了抗议。

    这件事让宋文骢很受刺激,

    从那时起,他就悟出一个道理,

    啃别人嚼过的冷馒头,

    就只能永远当个可怜的乞丐,

    中国必须要靠自己研发战机。

    1970年,宋文骢带着研发战机的梦想,

    与300多航空设计师从沈阳搬至成都。

    当时的他们,

    只有一个代号,611所,

    带着一个很明确的目标,

    研发能跟世界航空强国战机抗衡的歼-9!

    可与之对应的,却是极端简陋的条件:

    连住的房子都没有,

    当时包括宋文骢在内的所有飞机设计人员

    带着造先进战斗机的梦想,

    不得不先开始自己盖房子,

    种水稻、种油菜,

    甚至还要挑粪施肥……

    990.JPG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

    宋文骢和他的团队从空白的图纸上,

    一步步将歼-9设计出来。

    计算机?根本不存在。

    他们仅有一个计算尺……

    想要造一架领先世界的飞机,这根本就是空想!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

    第一套带鸭翼的设计模型

    开始进行高速风洞试验,

    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

    宋文骢亲自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

    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歼9经过3次上马3次下马,

    最后还是宣告失败,

    但,鸭翼布局方案的研究成果

    用在了歼-10设计上。

    如今,我们还能借由这小小歼9模型,

    来想像宋文骢们当时的壮志凌云!

    这些不服输的“天才们”没有停下脚步,

    他们在悬而未决的未来面前,

    期待着有一天,厚积而薄发。

    而这一天,很快来了!

    1981年,***同志同意中国

    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

    当时主要讨论沈飞601所歼-13方案。

    宋文骢也来参会,

    但任务只是去“帮助参谋,完善方案”。

    或许为了做到优中选优,

    会议“意外地”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

    在第二天评审会休息的间隙,

    用15分钟介绍方案。

    99000.JPG

    没有飞机模型,没有图样资料,

    手里有的只是连夜赶制出来的几张幻灯片,

    在评审会休息的15分钟间歇里,

    宋文骢从未来战争的形态和需求入手,

    提出新歼要强调机动性,敏捷性,

    要有中距拦射,要有电子对抗等等…

    这个方案赢得全场热烈鼓掌,

    在座所有人都对他提出的“鸭翼布局”方案惊艳不已。

    最终,宋文骢15分钟提出的10号方案

    胜过了沈飞的歼-13方案。

    而这个10号方案,

    改变了中国战斗机发展的方向,

    影响中国航空发展历史的

    “十号工程”——

    高度机密的歼-10战机!

    NO.3缺钱缺技术歼10差点胎死腹中!

    10号工程正式上马之后,

    宋文骢心里也没有底,

    这架飞机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

    谁都说不准。

    歼-10研制的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上下两张动图形成鲜明对比,

    上图是同时期的西方先进战斗机,

    霸气凌人、傲世寰宇,

    下图是宋文骢正带着团队,

    几乎用最原始的方式研发战斗机!

    那时,我国的航空工业刚刚起步,

    航空很多领域还处于空白,

    宋文骢的团队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

    因为需要严格保密,

    共和国的航空飞机设计师们,

    在摄氏40度高温的仓库里,

    吹着摇头电扇、穿着背心裤衩,

    生生手画了6.7万张设计图纸啊!

    资料视频里,

    我们竟然还能看到缝纫机……

    宋文骢的团队、

    这个誓言要制造堪比西方先进战机的团队,

    简直比他的对手,

    落后了不止一个世纪!

    除掉技术上的困难,

    还有就是严重缺钱!

    可对于宋文骢来说,

    比没钱没技术更可怕的是,

    他担心中国军方失去对歼-10的信心!

    1989年中央军委军事代表团,

    前往前苏联考察、访问,

    苏-27SK新锐战斗机

    给中国空军的印象是无比震撼,

    对当时的中国空军而言,惊为天人!

    于是,要27!要更多的27!

    几乎成为空军上下一致的的想法。

    歼-10研究了快10年了,

    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