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章 所见所闻 (第2/3页)
观活动,闲着无事,李东三人便跟着去了。 首先参观的是距离宾馆不到两千米的一个大型湖泊,湖水很清澈,湖面很平静,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临时导游介绍道:“这是方圆一百里内最大的湖泊,因为形状像一根香蕉,所以被称作蕉湖。 蕉湖水面面积5300多亩,平均深度30多米,与省内大部分湖泊一样,它是一座死水湖,同时也是一座咸水湖。” “湖里有鱼吗?”一位穿着红色外的年轻小伙子问道。 导游点点头:“有,但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洞鱼。因为这些鱼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不见了,成为盲鱼。 洞鱼全及头、尾部遍布敏感的触觉器,因此能感觉到它所看不到的东西,大家也可以称呼它们为无眼鱼或透明鱼。” “那它们吃什么啊?” “它们主要是以洞内石头上的附着藻类,或者水体内有机质碎屑等为食。” “这些鱼能食用吗?”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是个吃货。 导游诡异地笑了笑,“当然能吃,不过有钱你也吃不到。因为这些鱼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除非你愿意做几十年的牢,否则我奉劝大家还是别打这些鱼的主意。” “真没想到,这些小鱼居然这么珍贵,大家别当真,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吃货赶紧解释道。 马上又有一位私企老板问道:“这湖里可以承包搞养殖吗?” 导游摇摇头,“不行,这里不仅是洞鱼的栖息地,也是城区唯一的水源地,无论从哪一条来分析,都不可能承包给私人。” 私企老板脸上一点没有失望的神色,看来心里差不多也猜到了,只是不死心才问了一遍。 导游一边介绍,一边带着众人沿着蕉湖的沿岸公路参观。 突然一座大型工厂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李东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工厂?怎么距离湖泊这么近,不怕水污染吗?” 导游解释道:“那就是咸水淡化工厂,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污染。” “难怪,只是没想到规模这么大,看起来比一般发电厂还要大。” “这个很好解释, 整个桃源省毕竟有300多万人口,而这还只是暂时的数字,三四年后,省里的人口很快就会突破一千万。 而蕉湖差不多是附近唯一的水源地,超前建设也是应该的。”导游原本就是地质局的工作人员,要不然也不会选他来当这个导游。 “中央还真是高瞻远瞩!”李东难得的赞赏了一句。 蕉湖毕竟太大了,导游带着众人走了不到五分之一圈就离开了。 …… 下一站,种植基地。 桃源省的种植基地和外面的世界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它没有高大封闭的厂房,这是因为地下空间温度适宜,除了一些带地区的植物,其它的粮食作物基本上都可以露天种植。 当然植物生长灯还是需要的,只是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种植基地都是平面种植,不再是外面的那种为了集中供暖搞得立体种植模式。 第二,种植基地里又回归到了传统的有土种植模式,有别于外面世界已经普及了的无土栽培技术。 这个也很好理解,同样是为了节约成本,而且有土种植还会降低植物营养液的需求量,对生态环境也显得更友好,唯一牺牲的可能就是生长周期和产量了。 不过,如今国内的粮食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对粮食的需求也远没有之前那么迫切。 桃源省这里牺牲一些粮食产量,倒也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第三,种植基地里的员工数量进一步减少了,毕竟传统农业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农业机械。而不像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由于空间有限,很多过程不得不借助于人力。 当然了,解决方法也有,那就是全面使用自动化,但那个成本无疑会飚到天际,在解决能源问题之前,完全得不偿失。 “这就是我们桃源省的农业种植方式,相较于外面的种植基地,它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不过在目前条件下,它是最适合地下世界的。”导游介绍道。 “这里的土壤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这里的土壤不仅薄,而且含盐量高,根本不适合农业生产,这里大部分的土壤都是通过地铁运进来的,也有部分是通过人工改造得到的。” “运进来的?那成本也太高了吧?”一位个子很高的教授质疑道。 导游轻轻一笑,解释道:“我们这边的地下世界,平均海拔比蓉城那边低了好几百米。所以从外面运东西进来速度快,成本也低。 而从里面往外面运东西,则刚好反过来,不仅速度慢,而且能源消耗也要高上好几倍。” “妙啊!” 梁飞中焕然大悟道,众人也跟着赞叹不已,利用地形落差,这还真是老天爷赏饭吃,毕竟桃源省的“进口”需求要远远大于“出口”需求。 有人的思维很快发散开来,“咦,既然这里的种植条件这么优越,那么这地下世界岂不是可以全面‘恢复’植被?” 导游意外地看了一眼问问题的人,“你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而且省里已经在着手开展这个计划了。未来,如果外面的世界真的全军覆没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氧气危机。 为了让桃源世界能够维持下去,肯定要重建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必然缺少不了大规模的植物,尤其是海藻养殖技术,这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 藻类植物虽然一般个体较小,但分布在地球上广大的水域,总体数量庞大,大气中氧气的90%来自于藻类植物。而地球一旦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