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二百二十三章 《关于本扑街通宵码了1.5万字所以不想取标题的那些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关于本扑街通宵码了1.5万字所以不想取标题的那些事》 (第2/5页)

过程中。

    使用的把某行乘以某一非零实数、从某行中减去另一行等运算技巧,就相当于矩阵的初等变换。

    但遗憾的是,那时并没有现今理解的矩阵概念——虽然它与现有的矩阵形式上相同。

    因此在当时,这种方法只是作为线性方程组的标准表示与处理方式。

    这就和之前提及过的天文历法一样。

    它们都属于华夏古代有早期应用,但却没有找到正确方向的工具。

    至于现代矩阵的萌芽呢,则出现在高斯时期。

    后来由阿瑟·凯利在1858年正式提出矩阵论,他也是公认为的矩阵论的奠基人。

    至于再往后就是弗罗伯纽斯和埃尔米特、庞加莱的事儿了,并且最终发展到了目前的常用矩阵模块。

    看到这里。

    聪明的同学想必已经发现了。

    没错。

    在正常历史中。

    阿瑟·凯利要在在1858年才会正式提出矩阵论,普及到大学的时间更是要接近1870年。

    因此很明显。

    矩阵这个工具与手电筒一样,又是一个提前出现的理论。

    不过根据汤姆逊的教学来看,这个时代对于矩阵的掌握程度略微有些原始。

    远的不说,甚至连离希尔伯特阶段都有不小的差距。

    汤姆逊可是剑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接触的基本上是这个时代最精尖的理论知识。

    他的解法尚且原始,那么便能够大致判断矩阵前沿的情况了。

    因此在整个过程中。

    真正令徐云奇怪的其实并非矩阵被提前提出了,而是......

    汤姆逊居然在教威尔数学知识?

    要知道。

    矩阵再怎么样原始,它的基础要求还是很高的。

    更别说涉及到切线空间的内容了。

    毫不客气的说。

    在21世纪,很多大学生都不会接触到切线空间。

    当然了。

    如果你是奥数班的话,初中应该会涉及相关的知识。

    21世纪尚且如此,更何况1850年?

    难道说这个满口苏格兰乡村口音的大男孩,过往的经历有些特殊?

    例如在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甚至自学了部分大学知识,但却因为家境原因而被迫辍学?

    汤姆逊则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他的天赋。

    因此带着他前往伦敦闯荡一番,路上则借机教导威尔一些知识?

    这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解释了,历史上有过类似经历的名人也有不少。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法拉第。

    这位和法拉利只有一字之差的科学巨匠出生自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他的父亲体弱多病,工作效率很低。

    同时由于牛爵爷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匠这个职业衰落的就更A股似的。

    因此法拉第全家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温饱。

    受此影响。

    法拉第幼年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

    为生计所迫,他只能上街头当了报童,那年他才12岁。

    第二年,他又到一个书商兼订书匠的家里当学徒。

    靠着订书期间学到的知识,法拉第用废旧物品制作静电起电机,进行了简单的化学和物理实验。

    同时因为当时机械式印刷机还没有出现,书籍昂贵,读书看报都是上流社会的事情,法拉第接触的也都是各界名流。

    机缘凑巧之下。

    一位顾客送了法拉第几张门票,由此走进了皇家学院的大门,并且见到了皇家科学院院长戴维爵士。

    听了多次演讲后。

    法拉第把戴维演讲的内容整理成册,装帧成书寄给了戴维。

    戴维一阅之下惊为天人,成为了法拉第人生中一位重要的“接引者”,这才有了法拉第往后辉煌的人生。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更别说那些没有闯出名头的了。

    在浩如海沙的人类族群里,有太多太多可能成为顶尖人物的天才,因为各种家庭条件而泯然众人。

    莫非......

    威尔也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不过很快,徐云便摇了摇头。

    怎么说呢......

    可能性有,但不是很大。

    光环没有在威尔报出姓名的时候发布任务,这便表明了他绝对不是此次副本的主角。

    重要性甚至连亚当·霍普金斯都比不上。

    加之威尔也不是什么小孩子了,二十岁能理解矩阵概念,说开了倒也不怎么难以接受。

    因此他的潜力大概率不会太高,重要性大致可以从谢老都管升级成王禀那档吧。

    不过想到对方好心帮助自己挖坟的举动。

    徐云还是决定如果有机会,还是尽量帮一把这个憨厚淳朴的苏格兰青年吧。

    随后他悄然顺着原路返回,留下了两人继续在帐篷中深夜学习。

    一夜无话。

    ............

    次日一大早。

    太阳透过缝隙照进了车厢内。

    徐云抽了两下鼻子,打着哈欠睁开了眼。

    随后他掀开车帘,走出了车厢。

    今天天气很好,天色大概上午六七点的模样,阳光洒满了树林。

    冬日里的暖阳并刺眼,反而给人一种很温润的舒适感。

    这可是英国很少见的大晴天,尤其是在眼下这个节点。

    此时马车的边上正架着一口锅,威尔正蹲在边上,在一根根的往里头添加柴火。

    见到徐云后他憨憨一笑,打招呼道:

    “罗峰先生,早上好啊。”

    “汤姆逊先生说你身上有伤,特意嘱咐我别叫你,让你多休息一会儿。”

    徐云闻言,心中微微一暖。

    小牛你看看人家.jpg。

    随后他舞了舞胳膊,感受了一番自己的左臂。

    说来也怪。

    不知道是不是光环的作用,一晚过后,他的伤势已经好了一大半,不怎么觉得疼了。

    接着他朝四下里扫了一圈,问道:

    “威尔先生,汤姆逊先生人呢?”

    威尔朝火堆里吹了几口气,同时伸手往车后一指:

    “在准备马匹的粮草呢,马这动物就和驴一样,要想让驴拉磨,总得给它们吃点草吧?”

    徐云点点头,在心中替驴兄点了个赞。

    过了几分钟。

    汤姆逊抱着一捆粮草回到了马车边。

    他先是朝徐云打了声招呼,给马匹放好草料后,三人聚到了锅边,开始吃起了早餐。

    “今天我们的行程可能有些紧。”

    汤姆逊依旧是优雅的吃了几口面包,从身上取出了一张地图,放在面前摊平:

    “按照计划,我们要先穿过怀特库姆山,接着再抵达丹弗里斯小镇。”

    “怀特库姆山在秋末有些湿冷,偶尔还能遇到一些准备越冬的大型猛兽,例如灰熊等等。”

    “因此我们最好还是别在山中过夜,争取今天能够抵达怀特库姆山的另一侧,尽快赶到丹弗里斯小镇。”

    徐云假装认真的听着汤姆逊的安排,目光则飞快的扫视了一遍地图。

    虽然法国特别委员会在1790年5月便制定了公里的衡量标准。

    但此时的英国使用的度量衡,依旧是14世纪版时由爱德华二世颁布的“标准合法英寸”。

    也就是英寸、英尺以及英里。

    根据汤姆逊所指的位置。

    此时他们所在的位置距离怀特库姆山大概有30英里,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