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一章 找到你了,柯南!(下) (第2/4页)

只能把17架飞机分成6个梯队,其中有9架P-51来回飞了两次。

    所以那个时期,张钰哲院士他们是没多少经费去拍摄相片的——因为底片很贵。

    他们分辨的观测资料主要来自老大哥,老大哥当时和咱们关系还不错,三年内传了7000多份观测记录。

    数量确实不少,但这玩意儿有个很麻烦的地方:

    它们都是扫描版,辨识难度和原件完全是两个概念。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

    张钰哲院士他们咬着牙去推导公式,然后按照差值去比较观测记录。

    最终在50-54年之间,他们发现了40多颗新星,为华夏的天文学发展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说句不太好听的话。

    rou眼对比是一种很原始、很无奈、甚至可以说很‘蠢’的方法。

    但在计算机出现之前,这也是唯一可用的一种选择。

    1950年如此,1850年亦然。

    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继续做起了校对。

    只见他重新拿来一张纸,飞快的按照之前的计算过程动起了笔。

    “f=@2.4645*x^2-0.8846*x*y 6.4917*y^2-1.3638*x-7.2016*y 1......”

    一分钟后。

    徐云看着面前这张编号为1111的档案偏差值,眉头微微一皱。

    根据档案袋上的备注显示。

    这是一张1846年7月份,格林威治天文台拍摄下来的观测图像。

    通过银道坐标系记录,有两张同样是黑白照的佐图。

    理论上来说。

    这张观测记录的坐标差,应该是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数的——还是以之前举过的从魔都偏到津门为例,正常观测记录可以确定的偏差值是魔都与津门之间的城市经纬度差,相对比较宽泛一点。

    比如有可能是松江到津门,也有可能是崇明岛到津门,只能确定具体的城市。

    而这张观测记录的精确值却很高,可以确定是从魔都静安区到津门武清区,顶多就是街道分不太清罢了。

    但徐云计算出的数值却和档案偏移的轨迹难以互补,大致就是跑到了浦东那边......

    见此情形。

    徐云犹豫片刻,还是将它分到了移动轨迹明显的分类里。

    或许是坐标系录入的时候有问题吧。

    毕竟19世纪对于坐标的记录还是有些原始,多半影响不大。

    就这样。

    时间继续流逝。

    七点半......

    八点半......

    九点......

    九点二十.....

    三个多小时后。

    约翰·彼得·古斯塔夫·勒热纳·狄利克雷放下手中的笔,说道:

    “银经偏差值0.7812....4229号档案移动轨迹明显!”

    说完话。

    他下意识便又抽出一张演算纸,准备进行下一次计算。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

    这次他身边的助手没有再报出坐标,而是语气有些激动的说道:

    “狄利克雷先生,所有观测记录都已经计算完毕了!”

    狄利克雷闻言一愣。

    旋即他猛然抬起头,看向周围。

    果不其然。

    现场所有的同行此时都已经放下了笔,黎曼正在逐一汇总着他们筛选出的观测记录。

    见此情形。

    狄利克雷心中丝毫不觉轻松,而是愈发紧张了起来。

    很明显。

    众人一个晚上努力计算的成果,已经到了最终核验的阶段了。

    到底能不能找到那颗“柯南星”,尽皆在此一举!

    随后黎曼将收缴好的文件搬到了高斯面前,恭敬说道:

    “老师,一共218份记录,都在归纳好了。”

    高斯朝他点了点头,示意他放到自己面前。

    在此前的轨道辨识过程中,高斯一直在边上坐着养神,没有参与计算过程。

    这并不是因为他已经年迈无力,没法参与计算过程。

    而是因为现场包括徐云在内,目前有能力通过偏差坐标计算冥王星轨道方程的,有且只有高斯一人而已。

    当然了。

    或许未来的小麦和黎曼也能做到,毕竟一个推导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另一个鼓捣出了黎曼猜想。

    但目前他们都只是青春版,还没完成版本更新呢。

    至于徐云嘛......

    说实话。

    除非给他几天的时间慢慢推算,否则他也拿这些数据没有办法。

    毕竟若真是那么简单,冥王星早就被人发现了。

    徐云能做的就是在其中一些数据上略微加以改动,把后世公认的修正值给添加进去而已。

    在所有文档都放好后。

    高斯拿起笔,没有任何施法前摇,直接在座位上开始了演算。

    只见他先是在纸上写下了一道公式:

    y行=cosa-d行/d地cos。

    z=4.25×10-cos

    x=a。

    y=cosa-15a,z=4.25×10-cos。

    这个方程很简单。

    就是在双波动坐标轴下,系内行星相对地球赤道某点的波动式螺线运动方程。

    接着在引入另一组结构式,加入已知的长期项就可以正式进行计算了。

    徐云则与黎曼一同陪在高斯身边,以‘肥鱼后人’的身份提供着建议。

    “2 2=a2/4 b/4c.....”

    “坐标差是0.6234....”

    高斯的笔尖飞快在算纸上舞动,一项项数据被快速列出。

    不过了解冥王星的同学都知道。

    冥王星的轨迹实际上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