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四百年_第二章 第四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第四节 (第2/3页)

皇帝一家玩得个不亦乐乎?实际上,他对东汉政权的打击一点也不亚于黄巾起义。

    董旻告诉董卓,光凭咱们这帮粗野行伍,弄不了朝政,应该拉拢几个学究们来帮忙。董卓觉得有理,老三你真不愧在朝里混了几年,跟着那个屠户大将军学了两招。那么先挑谁呢?琢磨一下想到了蔡邕。一是这家伙名气大,前几年刻了个甚么碑,成千上万的秀才们都去看,一个个吧嗒着嘴佩服得四爪儿朝天;二是这伙计书呆子气十足,好唬弄,又胆小,怕吓唬。就是他了!

    谁知计划一执行就发现不灵光,蔡老头子就是不来!再派人去,一连四五趟,老家伙硬是不开面。这下老董恼了,于是露出军阀本相。派出四个伍人长,一齐亮着刀,向老蔡头传话:“蔡郎官!我们董将军说了,抄家灭族那样的活计他可是常干滴!!”得!毕竟老蔡惹不起老董,‘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在这儿有一个正解!走吧,去老董那里报到、上班吧!

    听说蔡邕终于来了,董卓三步并做两步,赶紧迎到门口,满脸横rou装成了笑脸:“蔡先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只怪小的们不会说话,一定吓着您老了吧?这是咋说的嘛?对不起,对不起。兄弟这也是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呀!没办法,没办法。”老蔡头心想,“求贤若渴?人们都知道,早年间周文王去访贤,要请姜太公,那可是“臣坐车,君揹纤”,六十多岁的文王硬拉了姜尚八百单八步,那是一里多地呀!你呐?‘抄家灭族你常干’!就这样‘爱才如命’?!”心里这样想,嘴上可不敢说。蔡邕也是个悲剧人物,以往的经历,想起来就让他不寒而栗!他实在是吓怕了!

    蔡邕本是兖州陈留郡圉(yu)县人,汉末著名学者,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另外擅长音律。《熹平石经》和《焦尾琴》的故事,他是主角。他有个扬名史册的女儿蔡琰(蔡文姬)也是博学多才,尤其长于史学。

    东汉时代,选拔官员有四个法子,其中之一就是举茂才(秀才)开科取士。谁行谁不行,凭的是考你经学典籍懂多少。但是多年来这些典籍内容都是多家老师各自传授的,由于学派的不同和水平的不齐,教材不一,甚至颇多谬误,这下子造成麻烦可不少。高考试卷没有统一答案,阅卷先生经常打嘴仗,皇帝也干瞪眼。大学问家蔡邕提议说,不如弄出个标准试卷来,公布出去,统一思想。灵帝御批“很好,照办。”这事就由你牵头弄吧!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到光和五年(183年),历时九年,这项伟大的学术工程终于完成了。四十六块石碑,老蔡先生亲自书丹,一水的、端庄隽秀的八分隶书,立在了太学门前。这下可热闹了,每天都有上千辆车子,驼着不知多少书生文人,来到碑前,揣摩誊写,那可比集市还热闹。谁叫那时没有相机和录像器材来!根据史料看来,蔡邕在三年里完成了七门经典的正定和全部碑文的书丹工作,没有等到全部立碑完成,他就被卷入一件大案之中。

    蔡邕立了这么巨大的功劳,也没听说皇帝发给他甚么奖金奖品,熬夜拼命没有加班费,耗灯油也是自掏腰包。更糟糕的是,不久把他陷入一桩大冤案,差点丢了老命!

    原因是那几年地震、水害、瘟疫、蝗灾接连不断,皇帝号召大臣们给自己提提意见,看看自己哪里做了错事,招致上天不满?(他是天子嘛,上天是他爹,他爹对儿子不满,儿子竟然不知原因!)书生气十足的老蔡先生立刻响应万岁爷的号召,打了个报告上去,洋洋洒洒写了一个长长的折子,摊在了龙几御案上。灵帝当时还是很信任蔡邕的,加上他的奏章写得很具体,有事件详情,有危害烈度,有人物名称,有处理意见,灵帝一边看,一边点头,夹杂着叹息。站在一旁的宦官曹节心眼贼多,看见皇帝这个神态,猜想这份奏章准有猫腻,心里直敲小鼓,该不是又告我们宦官吧?正好皇帝尿泡发涨,起身如厕;曹节飞快把蔡邕奏章扫了一遍,哎呀不好!果然有我们中官(就是太监)的事。可恨的老蔡头说那些天灾是我们“中官干政所致”——整这老小子,捏不死他,我们就危险;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蔡先生太实在了,生活在急风暴雨的年代里,政治经验却不长进,清流官员和太学生被屠杀、禁锢,那些惨剧,您老先生都不知道吗?那份奏章举报了十几个人,有宦官,有权臣,有外戚,居然还批判了后妃干政;这不把人都得罪遍了吗?最要命的是,每个例子都直接写出名姓,还说万岁爷您的奶妈赵娆也整天掺和买官卖官,这个影响太坏,上天一定会生气的!!看到这些,曹节一阵冷笑,一个毒辣透顶的阴谋出笼了!

    曹节自己才不出面呢,连别的太监都不让出面,以免露出马脚。把自己陷进去可不是玩儿的!于是他就去鼓动司隶校尉阳球出面,参奏蔡邕。司隶校尉正是负责监察京城和近郊官吏的,包括朝官。阳球是个有名的酷吏,他平时专门研究申、韩之术(也就是法家那套苛刻的整人术),阳球的小妾是中常侍程璜的养女。程璜和阳球早就跟蔡质有过结,这次蔡邕的奏章里又点了程璜的名字,阳球跟二蔡这就结下了不小的梁子。蔡质是蔡邕的亲叔叔,也是一个直不楞登的牛脾气,当时担任卫尉官职(就是保卫皇宫各门的),做事认死理,很多官员与他不睦。阳球出面向各级官吏搜集蔡质、蔡邕的黑材料,添油加醋,极尽罗织和渲染之能事。

    一大堆控告信飞快堆到灵帝的御案上。‘灵帝’的谥号不是说他脑瓜‘灵’,而是说他晕晕乎乎,办事像个幽‘灵’。他根本没想过突然来了一堆告蔡邕的状子,这里边有猫腻,而是一拍桌子,龙颜大怒,命令将蔡质、蔡邕下狱弃市。就是死刑立即执行,砍了脑袋还要暴尸三天!!这个混蛋皇帝能说张让是他爹、赵忠是他娘,他的太监爹娘干啥事他都不生气,一个直心眼的学者型大臣被人诬陷,一不查二不问,稀里糊涂就杀头,东汉江山再不垮台那就无天理了!

    这真是晴天霹雳,震垮了蔡家老小。一批正直朝臣心知老蔡叔侄冤枉,可是仓促之间你也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去调查具体事件、逐条批驳,只好叩请皇上法外施恩,看在蔡邕学问渊博,《后汉书》写了一半,对于文化多有贡献,尽量免死轻判;特别是当时有一位义宦吕强,正得到灵帝崇信,他的求情,撬动了万岁冷酷的心,同意把蔡邕减死一等,改成髠(kun)钳,蔡质则不能幸免,砍了脑袋。

    髠钳就是剃光了头发,脖子上打上铁圈,流放到边远的蛮荒之地。孔孟学者笃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弃”,剃光头发乃是天大的侮辱。一千多年后的文革期间,红卫兵也把女老师剃成阴阳头,大约就是从这儿学的。

    蔡邕全家流放到朔州五原郡西安阳,大约就是如今的内蒙乌拉特前旗阴山之南黄河之北的一处小村庄,大约就在梅力更附近。西安阳是针对河南安阳而言的。

    但是,一路之上惊险不断。jianian宦和jianian臣都是毒辣透顶,害人就要害彻底,他们才不肯适可而止哩,那位酷吏兼仇家阳球不依不饶、不肯罢休,两次派出刺客,非要置老蔡于死地不可。所幸,两位刺客良心未泯,不肯替jianian宦、酷吏承担万世骂名,没有动手。

    蔡邕在流放地呆了不到一年,灵帝看到熹平石经那么受欢迎,忽然回过味来,觉得处理过重了,下诏把他赦免回来(什么过重?根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