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_528.男人的加油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28.男人的加油站 (第3/4页)

有人专门找西施舌、文蛤、响螺、旺螺等等,反正这两年那片有不少人过去。”

    王忆说道:“能弄到牡蛎就行。”

    石红心笑道:“那还不是手拿把掐?石丘海就它和淡菜最多了。”

    第二次的张网下海,接下来只要比对着探鱼仪在海里转圈圈就行。

    王祥海留下坐镇,让王东虎和刘红梅陪同王忆去石丘海。

    他们换乘一艘小机动船,在海面上一路颠簸奔驰向东南方。

    途中遇到两艘船在吵架,刘红梅不听他们说什么就知道双方为什么争吵:“肯定是张网缠在一起了,这下子好了,他们麻烦了。”

    王东虎探头看,说道:“不一定,有一艘船是张网,还有一艘船是捕虾双拖网,应该是来捕捞红虾的。”

    王忆说道:“我看着最近咱们生产队就有不少红虾上岸,怎么了,又开始晒虾米了?”

    刘红梅笑道:“那肯定了,金钩虾米、银钩虾米,它们制作工艺基本一样,只是选用虾的品种不同,但都是以冬虾和春虾为上品。”

    “王老师你等着吧,过不了多少天,你又可以给你亲戚朋友邮寄咱们的虾米了,这次吃春虾米,滋味跟冬虾米还不一样,更甜更鲜更软和一些。”

    他们聊着天靠近了一片凸起在海上的礁石。

    白浪席卷海面,不时便涌上礁石翻涌而过。

    礁石岛屿外围停靠着两艘船,得有几十个妇女在岛上弯腰忙活。

    然后偶尔还有人从水里钻出来,这些是男人,穿着潜水服、腰上挂着网兜,都是潜水去寻找珍贵海螺和海贝的。

    正如王祥海和石红心所说,这岛上别的不多,就牡蛎和贻贝、扇贝多。

    上岛的妇女们主要是寻找值钱好吃的贝类,最次也得选文蛤,牡蛎她们只挑大个头或者薄壳的捡。

    礁石上下牡蛎众多,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祖孙好几代在彼此身上生长,这真是抱团了。

    王忆他们不准备找西施舌之类,他们目标是冲着牡蛎来的,扇贝也行。

    不过野生牡蛎扇贝并没有长到很大个头的,多数都是小个头,主要是生长空间被压制了。

    不像养殖牡蛎,养殖的时候都是分开吊养,一个网兜一个网兜的吊养在海水里,生长空间充足。

    野生牡蛎想找大个的得潜水去海底找,特别是海底有一些类似瓦片样石头的地方,那地方的牡蛎往往长得最肥大。

    据说在宋代的时候,广粤的沙井渔民偶然发现海底缸瓦片上的牡蛎比普通的更大,于是他们便有意识的往海里投掷碎缸碎瓦片,用瓦片和石头在深海域养牡蛎。

    因此,有些考证就说,牡蛎开启了国人人工养殖海产的时代。

    潮间带上也有的是生蚝,都是活物,很鲜美,只是rou不那么大。

    王忆三人带着工具,他们在岛上连劈带砸的忙后了好一通,最后将小船船舱给填满了牡蛎,这才准备离开。

    有先前上岛的人好奇的看他们忙活,看到他们带着一堆牡蛎离开后忍不住了,问道:“你们是在这里找蛎蝗盖子回去盖房子吗?”

    牡蛎壳子很坚硬,个头大小可以搭配,确实可以盖房子。

    沙井地区被称为牡蛎之乡,他们当地便有牡蛎壳子当墙壁盖房屋的传统,跟外岛的海草房一样,都是先民流传下来的生活技能。

    带着牡蛎返程,快要到傍晚的时候,王祥海指挥着劳力们开始收网。

    顿时,嘹亮豪迈的号子声响彻海上:“嗳唷嗬!老兄弟,加油哇!再来一个大啊大网头!”

    最终也没有大网头上来……

    小黄鱼的产量越来越拉垮了。

    返程中社员们对这个产能很不满意,王忆出于好心没有告诉他们:

    不管是小黄鱼还是大黄鱼,今年产量都是未来四十年最好的一年。

    不过他们今天收获也不止小黄鱼,还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杂鱼,还有王忆他们收集来的牡蛎。

    渔船回岛,夕阳落下。

    正好有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海面上。

    夕阳晚照。

    带给海面一片温柔的金红色。

    此时正有好些渔船来到天涯岛,不少是传统的木质帆船。

    船尾有人摇橹,船上有人说笑。

    小小的船身,在金红的海面上蜿蜒出一圈圈波纹,逐渐荡漾到了码头上。

    这都是外岛的渔民,他们是来看电视的。

    春分之后温度回升,前几天的倒春寒是最后一波寒流,所以现在晚上已经可以待在室外了。

    王忆决定明晚开始放电影。

    放去年刚上映的《奇门遁甲》给老少爷们开开眼界!

    他们的船停下,四周的人纷纷笑着来打招呼。

    不管是外队人还是本队人,笑的都非常坦荡。

    渔民们在海上摇橹放网干的是苦差事,但他们知道现在大包干了,自己努力劳动就能给家庭换来更好的生活,所以一天辛勤劳作之后,大家伙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

    忙碌一天,该歇歇了。

    王忆觉得这也是23和83这两个年代不同之处。

    83年代的生活水平很差,真是能吃饱穿暖就已经让人感到幸福了。

    也正是如此,王忆感觉现在的人比未来的人更容易满足、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幸福感应该是比出来的,这年头渔民们眼界低,很多人半辈子没去过县城,他们知道的就是自己身边一亩三分地的情况。

    在他们眼里彼此过的都差不多,所以只要能吃上一顿细粮吃上一顿rou菜就会感觉幸福。

    不过这里在场几十号人,如果让他们知道23年代的生活水平、生活压力,那让他们选的话,除了王忆其他的估计都会选23年代。

    王忆喜欢这个年代,是因为他有23年代的支持,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不管在23年代还是83年代,王忆都不会轻易去批评某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的生活态度,他是尽量去帮助别人。

    因为他牢记着一句话: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的优越条件。

    劳力们兵分两路,一路收拾渔获海鲜,一路扛着装牡蛎的箱子去洗刷。

    跟着王忆出海有好饭,这是岛上所有人的共识。

    今天吃的就是牡蛎宴。

    他所擅长的牡蛎做法很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