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二章:忽悠 (第1/1页)
,六朝汉臣 刘彻左手揽着卫子夫,嘴里咀嚼着其亲自喂的糕点,脸上陶醉的神色愈发浓厚,笑意更甚。 见司匡起身声称有奏,脸部肌rou跳动,“扑哧”一笑,随意地挥挥手,语气也很随意。 “稷下君直言便是。” …… 司匡低着头,走出案几,来到大殿中央偏前,靠近皇位的位置。 在众人一头雾水的表情中,跪地稽首而拜。 问曰:“敢问陛下,何谓圣王?” 刘彻眼睛一眯,身子不由得坐正了。 这个问题耳熟能详了。 这可是他的追求,怎么会不知道? 不假思索道: “自然是夏商周之贤王耳。” 司匡抬起头,再拜。 笑容满面,开始了自问自答的“文化输出”模式。 “臣闻之,古圣贤仓颉造字,以上‘大’下‘一’称为王。” “何谓大?” “大人也!” “何谓一?” “土地、疆域也。” “《周易·系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之治,万民以察。’” “是故三皇五帝行契约之治,大人者,以民为本,以至理为准则,以大德加持己身。五帝后,至于尧舜,大德者为王,未曾变也。” 司匡微微停顿,眼睛上斜,偷偷瞟了一眼刘彻的表情。 见其平淡无波的面庞,叠加攻势,为最后一击作准备。 道: “至禹开三代之始,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三通之者,王也。” “故自圣王在世,百姓不知饥馑,庶民不知苦寒,老有所依,幼有所养,魑魅魍魉,灭于山林之间,妖魔鬼怪,匿于沼泽之内,鬼神遁隐,天下清平,盛世美景,史书书之。” “臣私以为,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此乃今之王也!” … 刘彻还没产生反应,大殿中,忽然响起一阵尖锐的声音---“这……” 刘彻凝视下方怪声来源, “董仲舒,怎么了?” 董仲舒惶恐起身,急忙伏首在地,拜曰: “陛下息怒,臣只是惊恐罢了。” 董仲舒瞳孔颤抖个不停,看司匡的目光,更是惊慌。 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 这分明是自己在著作《春秋繁露》上的内容。 这…… 是巧合? 还是知己? 外泄……这种可能性被他直接否决了。 那本书消耗的竹简已经堆满了一个小偏室了,为了容易翻阅,摆放的位置都严格按照阴阳家的学术风格。 如果哪里少了一卷,自己早就发现了。 更何况,这位匡人,今天刚至长安。 这难道就是真正的知己? 自胡毋生之后,又有人理解自己了? 董仲舒像是被风吹动的稻草人,身躯开始疯狂地颤抖。 “卿惊恐甚?” “稷下君之想法,与臣不谋而合。” “哦?有趣。” 刘彻呵呵笑了笑,挥着袖子, “继续讲。朕倒要听听主婿对圣王有何高见。” “诺。” 司匡拜曰,朗声继续: “臣窃闻。” “帝者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险,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喾高辛,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后有圣者曰尧,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日旸谷……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今大汉疆域辽阔,纳山川河海。疆域超于三皇,甚于五帝,而陛下以天命之身统之,以兵御蛮夷于疆外,以仁统万民于疆内,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景。” “卑臣不才,以为此乃四代始之征兆也!”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掌管大汉九大部门的九卿直接蒙了。 好家伙。 这拍马屁的功夫,吾等不能及也! 关键是…… 皇位上的刘彻,已经激动的站了起来。 虽然什么也没说,但那满面的红光,分明是便秘恢复之后的舒坦。 估计此刻,这位陛下感觉全身上下的骨头酥酥麻麻的,仿佛有无数风从骨头之间的微小缝隙透过。 通透般的舒坦,酸爽十足。 那微微张开的嘴巴,分明在讲--说得对,说得好,说到心坎里了。 “怪不得……怪不得朕前几天晚上,时常梦见高祖携三杰,为朕讲述治国之道,时常梦见有位白发老翁,为朕诉说安民之法。” 刘彻呢喃细语。 “怪不得少君生前,不找高祖皇帝、不找孝文、孝景皇帝……只来找朕,原来如此……朕懂了。” 这位皇帝的脑补能力非常强。 仅仅片刻,就把以前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的疑惑串联起来了。 “朕竟有如斯之德……此乃天意也!” 俄而。 刘彻明亮的眼神下沉,笑吟吟的,张开怀抱, “主婿见解之高,朕甚喜!只可惜,朕才疏不够,无法令匈奴臣服,愧对三皇五帝之能。” 一侧的董仲舒急忙起身,高呼, “陛下谬矣,三代至数千年都不曾使蛮夷臣服,况陛下五载乎?” “老臣以为,今车骑将军、稷下君,大获全胜,未尝不是天人感应之象。” “倘若陛下明治、修身,定可至四代之始。” “哈哈哈,听卿一席话,朕茅塞顿开。”刘彻大笑,“少府卿……” “臣在。” “赐董仲舒布帛百匹,赐朝会结束,汝亲自去办。” “诺。”…“谢陛下。” 刘彻目光偏移,沉声, “主婿,汝想要何封赏?” “封赏不敢当,卑臣想要陛下收下一把剑。” “哦?有意思。” 刘彻重新坐下,恢俯视下方。 在窦太后多年的统治威压下,他早就学会了如何收放自如的控制自己的神态。 “何剑?” “天子之剑!” 司匡声音慷锵有力, “卑臣此行讨伐左贤王,偶得三代信物,周天子之剑。因此剑涉及天命,卑臣恐路上出现意外,除了亲信,不曾同他人说也。” “今既已至长安,见圣王,剑可出,归于神器,供陛下驱使!” 倏而! 刘彻眼珠子比铜铃还要大,快要瞪出来了。 竟然是三代信物! 难道? 自己真的是天意下的第四代始王? 一定是! 不会错了。 刘彻满面熏红,呼吸急促,双手按着案几,冕服凌乱,跳起高呼, “赶紧呈上来!” “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