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八章:契约衡三老 (第1/1页)
“贤弟,以匈奴为修河主力,确实为妙计。然,栎阳距离长安太近,且匈奴民风剽悍,修河时,又人手持一锋利工具……若其顺势冲击长安,吾侪应如何应对?” “这个郑公就尽管放心吧!此难吾三法可解!” 司匡哈哈笑着,嘴角一扬,道: “其一,从匈奴中选几人,给予衣食,借助这群人看押匈奴人。” “匈奴人心残暴,披发左衽,不知礼仪尊卑,更不知晓团结友爱。以此法分化,不出一月,二者将互视雠仇。” 古往今来,人心都一个样,贪生怕死者居多,妄图享受者居多。 匈奴这群在恶劣环境中居住的野蛮分子,更是这样。 既然中行说是汉jianian。 为何大汉不能拉拢几个匈jianian? 司匡缓了口气,微微一顿,接着道: “其二,为了保证对立二者之间,存在关系缓和之可能性,匡希望少府卿只需许诺擅工者,修河结束可得自由之身便可。数量不需要太多,八千多人,有一两百人即可,留个盼头总比让其绝望要好。” 郑当时面色严肃,抚手点头,“那第三点呢?” “安排兵马!” 司匡冷声道, “再安全的策略,也会有失手的时候。以防万一,建议大农令与车骑将军、丞相商量。匡听闻郑公与丞相交好,能与之直接商量最好!” “哼!韩安国那个老头儿,也配和我交好?” 郑当时一想到前几个月韩安国在朝堂上和自己争夺司匡这件事,气就不打一处来。 司匡瞥了一眸眼前这个老头儿。 还是个小傲娇呢。 “大农令还是先以大局为重吧。只要丞相批准,可征调北军部分士卒在栎阳附近训练,亦可加大栎阳附近各城的守军数量,这是最保险的事情。” 如今可不比之后,在中外朝制度还没完全实现的前提下,丞相权利大的很。 只要调兵数量不是太过离谱,一切都好说。 更何况太尉空缺时,韩安国还做过几年的御史大夫,直官中尉卿,间接掌控大汉北军,军方势力不容小觑。 调兵这件事,打个招呼就行了。 “哼!我知道了,会让何神那个家伙同韩安国那小子商量的。”郑当时双手环胸,像个老小孩似的,噘着嘴,很不爽! “如此一来,以工制工便彻底完成了。”司匡重新回到座位,提笔,又写下“三老”这两个字,道:“守旧者恐很忙改变,因此,匡觉得,不如借刀杀人,借他人之手,解决掉这个难题!” 抬头,与郑当时对视,沉声: “我大汉崇尚孝道,又以三老掌管教化。栎阳之地,哪怕守旧者再强硬,也无法违背三老的话!吾等只需要说服三老,令之推广曲辕犁、耧车便可!” “话虽这么说,可事情发展到现在,正是三老在阻拦啊。”郑当时拍拍案几,抱怨。 “三老被他人迷惑,接触迷惑的最好方法,匡一开始就已经和大农令说过了。用鬼神之说破解鬼神之说!” 司匡在竹简上写下来一个名字--虞初。 “郑公离开后,可派人联系小说家虞初。为了和匈奴人谈判,吾已经将虞初请到长安,馆驿中可寻。” “虞初虽然年幼,然诉说故事之能力,乃小说家中佼佼者。公可令之针对此事编撰曲辕犁消除枉死之人怨念之类的鬼神故事,再暗中派人在栎阳传播。” “埋藏在耕田中的尸体已经尽数挖掘,幕后主使也尽数捉拿归案,再加上栎阳其他方士在我军监控之下,鬼火应该不会再出现。待故事传播广泛,曲辕犁推广之阻碍自然不攻而破。” 郑当时深呼一口气,点头, “本官明白了。” “稷下侯,君话语之中,丝毫未涉及如何处理三老啊。”一旁的任安忍不住道。 “别急,这正是我接下来打算诉说的内容。” 司匡放下手中的毛笔,与任安对视,淡淡的道: “吾再问一次,任氏可否愿意倾力配合?” 任安拱手,神色恭敬, “散尽家财,也愿配合解决此事。” “那本官就不客气了!” 司匡从一旁书架上取下来一块崭新的白色布帛,铺在案几上,提笔,洋洋洒洒写下数百字。 “针对三老,大农令与本官愿意做中间人,尔以契约,协调任氏与之关系。” “汝二者可约定如下之内容。” “立刻恢复曲辕犁的推广。” “若一个月内,再无蓝色火焰出现,则三老不得再阻拦,且还应协助推广,确保栎阳之地七万户,有八成购买曲辕犁。” “若一个月内,再现蓝色火焰,排除非人为原因后,任氏则按照每架曲辕犁购买价格的三倍加以赔付,家主亲自至栎阳,向三老道歉。” 司匡目光凌厉,洒在任安身上,“此行,汝任氏可否同意?” “……” 任安咬着下唇,纠结不语。 后者三倍赔付…… 曲辕犁任氏在栎阳的定价是六百钱一架。 若赔付,则需要支付一千八百钱,再退掉一架的收入,算上制作成本,估计一台会折损一千五百钱。 若五万户购买,则任氏最终赔付的价格达到了七千五百金。 把整个任氏卖了都赔不起。 郑当时不耐烦地起身, “任氏究竟是何态度?若同意,本官这就以中间之人的身份召集三老,盖印作证。若不同意,本官则回去安排他人处理栎阳曲辕犁之事。” 司匡在一旁安抚, “君且安心,契约中附加了若无人力干涉这一条件。倘若鬼火再现,大农令与本官会再次插手此事,直至给任氏与栎阳三老一个交代。” “稷下侯都开口了,那吾任氏也不好多说什么。吾没有异议。” 郑当时笑着拍拍手,“那就这么定了,拟契约之书吧!” 司匡执笔,在布帛上写下一连串的文字。 最后一个字写完,便盖上了匡人印玺。 随后,郑当时覆上大农令印玺。 任安则代表任氏一族,盖上任宣冲交给的印玺。 一份在大汉高官见证下的契约,完成了一半。 司匡把帛书塞进任安手里,“接下来,汝亲自去找三老谈吧,吾与大农令还有其他事,就不参与了。” “谢二公出面解决任务之危。” 任安收起帛书后,再拜谢,退了出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