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章 将苟字演绎到极致的顶级谋士 (第4/4页)
诩仅仅只凭着这一年多以来的种种蛛丝马迹,就在脑海中构成了一张蜘蛛网一般复杂的图像。 这些东西,贾诩一直记在脑海中,从来没有留下任何书面的记录。 从一开始,虽然投于董卓麾下,但贾诩却很清楚,以董卓的行事风格,必不可能成大事。 即便再好的牌,都会被董卓打烂。 早在董卓入洛阳之前,贾诩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只是,董卓虽然眼光、谋略都是下下之选,麾下却有能人。 李儒一开始就知道贾诩的才能,却也看得出贾诩并不愿意为董卓出力,因此献策让董卓控制贾诩的家人,以间接控制贾诩。 为了保全家人,贾诩不得不虚与委蛇,为董卓出力。 但,他却也一直在寻找脱身之策。 长安遇袭的时候,正是贾诩提议退守未央宫。 他清楚,以李儒的性格,绝对不会放弃朝中那些重要的大臣、权贵。 而在这小小的未央宫之中,一旦人多了,局势就必然会变得混乱。 池水变得浑浊了,才最好摸鱼。 此时,贾诩在脑中迅速梳理着情报,分析李儒、郭汜会如何对外布防,对内的防备又会怎么做。 贾诩丝毫不怀疑,他们会将大量的精力用于防备内部出问题。 郭汜或许不一定想得到这一点,但李儒一定明白,未央宫内这么多人,可不全都是心向着董卓的。 之所以把这些人都迁进来,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是就近监视。 而那些保皇派和中立派的大臣、权贵们,也不会甘心任由李儒摆布,肯定会做出一些动作来。 如果能够利用好两边的矛盾,救出自己的家人,脱离董卓这个“泥潭”,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贾诩的目的并不仅于此。 大丈夫生于乱世,自然是有建功立业之心。 无论脱离董卓之后要何去何从,手中握有足够重要的筹码,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而这长安城中,又有什么“筹码”,是比汉室正统献帝更重要的呢? 正在梳理着情报,贾诩不由得又想到了那封劝降信。 李儒并未在意信中透露出的信息,只当是有人故意恶作剧。 但贾诩却有一种直觉,那封信,就是商君卫鞅亲笔所书。 那封信落款处的“鞅”字,贾诩曾在一件先秦古书中见过,正是商君卫鞅的字迹。 那封信背后的人,绝不简单。 只是…… 贾诩还是有些不太理解,难道数百年前的古人,竟能穿越时空,来到现在不成? 还是说…… 史书中的记载有误,商君卫鞅,居然是逃过了一死,隐姓埋名活了五百年? 这个问题注定得不到答案。 但,却让贾诩对外面的围城之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汉室衰败,各路诸侯之间,也看不出谁是明主。若真是秦公一脉隐姓埋名至今,或可试探一番……” 贾诩心里嘀咕着,忽然想到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不对!若真是秦国一脉,即便不继承始皇帝之号,至少也该称秦王才对!自始皇帝之前,秦国已经五世称王,没道理自降爵位称公,这其中,莫非又有什么蹊跷?” 贾诩似乎是陷入了强迫症,非要想明白这个问题不可。 但,没有任何信息、线索,他又如何能做出合理的推断来? 纠结了好长时间,贾诩才终于放弃思考这个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将注意力转回到如何营救家人、献帝身上。 “郭汜……” 贾诩脑海中勾勒出一副图形,在其中标注出了一个重点人物:“郭汜掌握两万大军,虽只是二线部队,非董卓嫡系精锐,但战力却是这未央宫内最强。李儒想要掌控未央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饶得开他……” “但,郭汜和李儒不同,看似对董卓忠心耿耿,实则一直在为自己打算。若是董卓不出问题,郭汜自然不敢背叛。但,以眼下的局势,以利诱之,或可说服……” “只要说服郭汜,则李儒手中仅有百十员亲兵,掀不起任何风浪来!” “不过,也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郭汜一人身上。嗯,至少要留三条备用计划,方才妥当。” 贾诩外号“毒士”,说的是他心狠手辣。 但心黑手辣是对外,涉及自己的时候,贾诩反而会万分的谨慎,在做事之前,不但要考虑好备用的计划,为了防止万一计划失败,还会给自己准备不止一条后路。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贾诩成了三国所有顶尖谋士当中,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一位。 虽然一生换了好几个主公,但却一直都安然无事,直至年迈隐退之后,还能悠然地安享天年,直到寿终正寝。 把“苟”字演绎到如此地步,贾诩也算是三国谋士当中,最为另类的一个。 贾诩不断的推演,完善着自己的计划。 整个过程,完全在大脑中完成,没有留下任何书面的痕迹。 这也是贾诩“谨慎”的一部分。 落于纸面,就有可能被其他人得知。 哪怕事后立即销毁,也有可能被暗中窥探的人看到。 只有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推演,才是最安全的。 不得不说,贾诩就是这么一个苟到了极致的人。 做事的时候,不求效果最好,但求不留一丝破绽。 整整花费了一个多时辰,贾诩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计划,站起身,对外喊道:“来人!” 门被推开,卫兵站在门边,恭敬道:“大人有何吩咐?” 贾诩看着这卫兵。 虽然名义上是贾诩的人,但实际上,贾诩却很清楚,这是李儒放在自己身边,用来监视自己的。 不过,贾诩不愿与李儒起正面冲突,因此一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此时,正值紧要关头,以贾诩谨慎的性格,就更不可能立即和李儒翻脸了。 “去安排些人手,挑选合适的礼物。” 贾诩将名册往桌上一扔,吩咐道:“郎中令大人命我安抚诸位大臣,就按这名单上的顺序,一家家去拜访吧。” 这本来就是李儒的命令,卫兵不疑有他,抱拳道:“小的这就去做准备!” “等等!” 贾诩叫住卫兵,又吩咐道:“礼物不需要太贵重,意思到了就行,如今这形势复杂,钱不能乱花,明白吗?” 听到这话,卫兵心里暗骂贾诩小气,连送礼都要抠抠索索的。 但却不敢顶撞,连声道:“小的明白,礼轻情意重,送礼重要的是心意,价值反而是次要的。” “嗯,明白就好。” 贾诩满意地点点头,吩咐道:“去找管家,取几册书籍。那些文人雅士,不是最喜欢看书吗?正好,送书,既不算丢了面子,也不至于太贵。当然,那些孤本、珍本,万万不能动,那可都是我好不容易收集来的。就取几册,一家送上一册。” “是,小的明白了。”卫兵连声道:“,小的这便去请管家取来。” 打发走卫兵,贾诩来到门口,望向远处,目光似乎能够穿过一座座宫殿。 数百米外,未央宫的城墙处,隐隐有喊杀声传出。 这意味着,外边的大军,已经开始攻城。 若是贾诩的猜测不错的话,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无论如何,必须要在大军破城,甚至是有破城的迹象之前,就安排好一切。 否则,变数就太多了。 身后的书桌上,已经合起的名册上,第一个名字,赫然写着“司徒王允”。chaptere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