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领主游戏:百倍人口_第2章 将苟字演绎到极致的顶级谋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章 将苟字演绎到极致的顶级谋士 (第3/4页)

议道:“命使者送出书信劝降,且看他如何回复。”

    这有用吗?

    秦霄觉得劝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想了想,试试又没什么损失,于是点头道:“那就请你代劳,写一封劝降书信送进去。”谷

    顿了顿,秦霄又强调道:“不过我们时间紧张,不可能给他们太长的时间考虑。岳飞,做好攻城准备需要多久?”

    岳飞立刻道:“即刻开始攻城也没有问题。但若是尽量妥善准备,需要两个小时,将城外的攻城器械运送进来。”

    “那就两个小时。”

    秦霄点头,对商鞅道:“告诉他们,两个小时内,若是不投降,我们就直接攻城。”

    “鞅,遵从主公命令!”

    商鞅行了一礼,立即去准备劝降书信。

    ……

    未央宫内,李儒拿着一张信纸,面露疑惑之色。

    “文和,你来看看这个。”

    李儒将信纸递给贾诩,道:“某实在看不懂,文和素有大才,想必能参详一二。”

    “咦,这纸?”

    贾诩一接过信纸,信纸的手感,顿时让贾诩感到大为惊讶。

    三国时期已经有纸张,但此时的纸,质量并不好,非常的粗糙,用来书写还会出现墨迹散开的情况,导致字迹难以辨认。

    因此,时下主要的记载工具还是竹简和锦布。

    至于纸张,只是因为竹简、锦布的成本太高,在不重要的地方用作补充罢了。

    但,这张信纸,给贾诩的感觉却不一样。

    手感如丝绸一般光滑,洁白如玉,纸上的墨迹也非常清晰,没有丝毫散乱的迹象。

    贾诩顿时大感惊讶,若是这种纸张能够得以推广,造书的成本,岂不是可以大大降低?

    贾诩虽然也算“士族”出身,但凉州的士族,比中原的寒门好不到哪去,非常的穷,也导致了族人读书的时候,可以选择的范围不多,涌现出的人才自然就少。

    在见到这纸张的第一时间,贾诩就想到了这种纸张,能够对天下无数寒门子弟带来多大的好处。

    “不是让你看纸!”李儒没好气道:“看信!看信里的内容!”

    “哦。”

    贾诩没有和李儒争辩,低下头,去看信中的内容。

    信件并不长,都是一些非常俗套的劝降的话,无非就是你若是投降,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若是不降,破城之后必杀无赦之类的内容。

    唯有末尾处的落款,引起了贾诩的注意。

    “秦公霄口谕,商君鞅代笔。”

    这里的断句应该是这样的,秦公,霄,口谕,商君,鞅,代笔。

    秦公、商君,都是封号,霄、鞅,则是两人的名。

    至于口谕、代笔,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就是字面意思。

    东汉末年,没有秦公、商君这样的封号。

    秦公霄,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也是极为陌生的。

    贾诩熟读历史,从未听说过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

    但,商君鞅,那可是大名鼎鼎。

    但凡稍微研究过华夏历史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

    “这商君鞅……”贾诩面露疑惑,猜测道:“莫不是同名同姓?”

    “显然不是。”李儒指着信件上的一行,道:“你看这里,他们说,这咸阳,也就是长安,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如今是来收复。这意思岂不是很明显了?”

    “但是……”贾诩还是觉得不对劲:“若在下所记不差,商君鞅乃是秦孝公时期的人物,早已作古数百年了吧?太史公书有言,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这可是五百年前的事!”

    ,就是。

    虽然其中许多论述观点过于主观,但大体的事迹脉络却是没有太大偏差的。

    一个五百年前的人物,怎么可能跑到现在来?

    何况,历史上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商鞅被车裂于闹市。

    莫非,是有人假托商君、秦公的名义?

    只是,摆出这么一个一戳就破的谎言,有什么意义?

    贾诩觉得,这个猜测似乎并不成立。

    甚至于,他有一种莫名的直觉,这秦公霄、商君鞅,都是真的!

    若是如此的话……

    贾诩不由动了心思,试探着问道:“文优如何打算?”

    “自然是不可能投降!”李儒毫不犹豫道:“太师待我恩重如山,我李文优就是死,从这跳下去,也绝不会背叛太师!”

    若是秦霄在这,听到李儒的话,说不定会下意识接上一句“真香”,但贾诩显然是接不住这个梗的。

    李儒说了几句,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忽然看向贾诩,警惕道:“文和该不会存着卖主求荣之念吧?”

    见李儒的态度如此,贾诩也不恼怒,反而笑呵呵地说道:“文优莫非忘了吗?我的家小,可都被郭将军重兵‘保护’着呐!”

    言下之意,我一家老小都被你的人控制着,我怎么敢背叛?

    李儒一想,也确实如此。

    贾诩这人虽然阴险毒辣,但对家人还是很重视的。

    只要掌握住他的家人,就不怕他不听话。

    闻言,李儒点点头,道:“此书信的事,还请文和保密。布防方面,我已命郭汜全权负责,文和就不必插手了。若是有闲暇,还请文和出面,安抚一下那些权贵、大臣。”

    贾诩按捺住心中的不快,做出一副顺从的表情道:“谨遵大人之令!”

    “哎,你我都是军师,何来遵令一说!”李儒口中如此说着,却没有任何动作,坦然受了贾诩的大礼,还一边假惺惺地道:“都是为太师大人效命,何须分出个高下?”

    “大人所言不错。”

    贾诩再次行礼,头低下去,看不到面上的表情:“在下这便去安抚宫中权贵,至于陛下那边……事关重大,大人能者多劳,还请多担待。”

    见贾诩这么“识趣”,李儒脸上也露出满意的表情。

    当然,即便贾诩不主动让出,关于献帝的控制权,李儒也是绝对不会放手的。

    他很清楚,哪些东西可以放,哪些东西又必须牢牢抓在手中。

    但,既然贾诩这么识趣,能少些麻烦,李儒当然也不会不接受他的“好意”。

    在十分怪异的氛围中,两人结束会面,各自去忙活自己的事情。

    贾诩走出很远,路过一个拐角的时候,脚步顿了顿,转头看向李儒消失的方向,眼中透出复杂的目光。

    片刻之后,贾诩大步向前,返回自己的住处。

    未央宫,名义上是一座宫殿,实际上却是一大片建筑群。

    当然,在大量的大臣、权贵、士族被强制搬迁进来之后,未央宫内非常的拥挤,往往一座建筑内,就要住下数十上百,甚至好几百人。

    而一些没什么地位的仆役、下人,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露天的院子、广场上打地铺。

    整个未央宫内,除了少数处重要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乱糟糟的一片。

    当然,以贾诩在董卓集团内的地位,还是能得到一定的优待的,不但独享一座小型宫殿,还能挑选一批侍女、仆役,来服饰他的生活起居。

    甚至能保留几十人规模的亲兵,来护卫自己的“家”。

    回到家,贾诩命人取来名册,先是将如今居住在未央宫内的各个大臣、权贵的名单过了一遍。

    在董卓麾下干了这么久,贾诩对朝堂中的势力派系,可谓是了如指掌。

    谁是如李儒一般坚定不移的董卓派,谁是反对董卓的“保皇派”,谁又是两边倒的墙头草。

    哪些人有什么弱点,又或者是否存在拉拢的可能等等。

    复杂的人际关系,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