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6章 南北 (第1/3页)
,重生1998之混也是种生活 嗯…… 提到这次吴边主动求见杨铸的原因,绕不开两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猪周期; 二、南北之争。 ……………… 先说第一点:猪周期 “猪周期”这个词,对于后世的人来说,已经是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因此也用不着多费笔墨; 这种本质上是因为人为区域隔障导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最终引发的周期性恶性循环,唯一需要加以补充的是,猪周期是有大小周期之分; 其中小周期具有极强的不可预知性——由于国人消费猪rou的总需求是一个基本的恒定值,因此小周期的波动往往跟猪瘟、国际环境、进出口指标、衍生商品的需求变化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在这一块,哪怕再牛的人,也难以未卜先知。 而大周期,则反过来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律,每一轮周期的长度差不多在1400天~1500天左右——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每一轮波动的绝对值有高有底,但经历过了那么多轮,其实大伙都已经心里有底了。 毕竟,每一次大周期的规律都大同小异:猪rou价格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rou价再次上涨——养殖户倒过头来大量补栏——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剧增——猪rou价格再次下跌。 要知道,当前的华夏尚不是后世,没有足够的财政预算去建立庞大的猪rou收储体系,即便是有一些战略储备rou,但在每年动则五六千万吨的猪rou需求量面前,完全不够看。 因此,面对猪rou这种完全依循“市场规律”的原料,各大上下游企业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盯紧“猪粮比”这个核心变化指标,并且用尽一切办法来规避眼前的风险。 按照传统的观点,猪粮比价达到6:1被视为一个分界线; 达到了6:1意味着生猪养殖户处于盈亏平衡点;高于这个数字,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赚钱,下游生产企业成本攀升;低于这个数字,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亏钱,下游生产企业成本急剧下降; 而如果猪粮比低于5:1,则意味着上游养殖企业重度亏损、乃至面临着破产的风险;但对于泉城rou联厂这种大型下游生产企业来说,却是大肆囤rou的天赐良机。 但是,很不幸,现在是2003年的六月,正值猪rou价格的上行期,虽然此时的猪rou价格刚刚进入8元时代,比起后世来简直便宜的不要不要的,但是猪粮比价达,却已经到了10.2:1 而且更要命的是,按照上一个猪周期的时间点来计算,此时正值猪rou上涨最后1/4周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出现什么重大意外的话,在明年,也就是2004年的秋冬季,猪rou价格就会到达顶点,然后迅速进入下跌期。 其实这对于泉城rou联厂来说是件可以值得期许的好事,毕竟他们现在的运营情况非常良好,现金流也是国内同行少见的充裕,最多只需要挺上两年半的时间,就可以大肆抄底,狠狠屯上一大波低价猪rou,直接从中长线上拉低生产线各个产品的成本,然后进一步抢占市场占有率——这种长线cao作在后世很常见,当前的榨菜行业也经常用,但猪rou的价格和存储条件的要求可不比榨菜,在当下,有这个本钱玩这种大规模猪rou收储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可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即将交互的猪周期曲线,对于泉城rou联厂来说,是个极为难得的市场机遇。 但问题是…… 有人未必懂经济; 或者说,有人不愿意去听吴边的解释,也不愿意去接受这些“并非权威经济学专家提出来的野路子经济理论”。 恰逢此时全国各地已经开始了方方面面的较劲,猪rou这种即是刚需产品、当前利润又高、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能迅速拉动GDP的东东,自然进入了各地的视野; 于是乎,无数的地方纷纷计划上马各种生猪养殖项目,其中喊出“立志将XX地区打造成为十万头生猪大县”口号的地方,数不胜数。 至于说生猪养殖其实是个污染极重的行业,玩这么大,会不会不利于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不好意思,现在还没到考虑那些的时候。 因此,这就扯出来第二个话题……南北之争。 ……………… 其实华夏的南北之争一直存在,除了大伙用来开玩笑的“豆腐脑咸甜之争”、“端午甜咸粽之争”、“米饭面条之争”、“汤圆元宵之争”之外;其实企业经营理念、治理政策、产业发展模式、甚至包括内核文化这些方面,南北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互争长短的苗头。 回归主题。 既然各地,尤其是南方某些区域已经瞄准了生猪养殖这么一块“四全其美”的大肥rou,某些人怎么可能在一边眼睁睁的干看着?——要知道,地势平坦、陆上交通便利的华北和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农业重地,现在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粮仓;这么大的优势放在那,说起养猪,除了邻边的豫省和东三省,谁敢跟我大齐鲁相比? 于是乎,某些人便大手一挥,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五十大县,三千万头生猪”的宏伟计划。 并且极为好心地用“产销一体化,构建供应链闭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理由,“建议”已经走向世界的泉城rou联厂在这个猪rou原料价格不断攀升的现在,向国际看齐,用三年时间,建立一个养殖规模为500万头的大型养猪场——至于以后嘛,等到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把养殖规模扩大到千万头生猪级别,也是完全可以值得期待的事情。 要知道,与寻常人理解的不同,大规模的工业化养猪其实是一个高精尖的行业,经验技术不经验技术的且不说,光地皮和前期投资进去的硬件设备以及种猪的引进,就是老大一鼻子钱。 更何况不是你建了厂,就能马上养猪,这中间还有一个试运营过程,等到第一批生猪出栏了,对不起,猪rou已经降到了周期冰点了,要想在这个环节达成盈利平衡,你还得再熬个2~3年的时间,可谓是十足十的亏本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