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七章 本色折色,无愧于心 (第1/3页)
从贾府回来后,冯一博和李守中在书房中秘谈良久。 最终,师徒俩意见达成了一致。 得出的结论,全都指向景顺帝准备打压开国一脉。 不知是欣慰,还是感慨。 两人说完正事,本只闲聊几句。 李守中却忽然叹了口气,道: “犹如做梦一样,圣上竟真的要对开国一脉开刀了。” 他心中有进取之意,一直觉得勋贵也是弊政之一。 可李家也是江南大族,和开国一脉牵扯很深。 所以,此时他既为朝廷有了动作而欣慰,又为老亲们即将衰落而感慨。 冯一博以为他欣慰更多些,就道: “开国一脉传袭几代,如今越发不堪,再没了扛鼎人物,也只能徒费朝廷的米粮。” 他知道李守中有改革之心,但一直囿于朝堂局势无法实现。 如今景顺帝对开国一脉下手,也算是清除一些禄蠹。 多少有了些改革的意思。 想来,恩师应该是欣慰大于感慨的。 “也不能这么说。” 没想到,李守中闻言却摇了摇头,又道: “四王八公等老臣,跟随太祖打了天下,后人富贵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朝廷如今有了难处,他们又托庇成风,无端造成冗官冗员。”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 四王八公的功劳盖世,后人享福也算理所应当。 但凡事也要有度。 何况老勋可不止十二家。 开国一脉听起来,像是都参与了开国。 实则指的是,附庸在开国勋贵身边势力的统称。 不止老勋,还有陆续拜在老勋门下的。 各路门生故吏,还有宗亲、姻亲。 严格来说,林如海、李守中、贾雨村等人。 都可以算开国一脉。 他们势力遍布全国,又善于攀扯关系抱团取暖。 任何一个合格的皇帝,都不会允许这种势力继续做大。 对他们动手也只是时间,还有程度的问题。 冯一博听出李守中话中感慨,笑着安慰道: “好在,荣宁二府应该不会牵扯其中了。” 李守中唯一的女儿李纨,如今霜居荣府。 和他牵扯最深的自然就是贾家。 “圣上就一个子嗣,自然要给贾家留几分余地。” 李守中倒是不担心荣府,点了点头,又叹道: “只是其他家就不好说了。” 最近朝中局势变换,好几家勋贵都被弹劾。 理由千奇百怪,甚至让人无从反驳。 显然,这就是景顺帝放纵的结果。 一如此前王子腾。 冯一博点点头,附和道: “是啊!缮国公府最近就不好过,听闻自从缮国公诰命没了,石家子孙就整日胡来。” 缮国公石家,是四王八公之中最弱的一家。 缮国公去世的早不说,袭爵的儿子也没多久就去世。 前两年,缮国公诰命也去世了。 如今石家只一个嫡孙石光珠做主,比起贾珍不遑多让。 纨绔之态还更胜几分。 如今被弹劾的罪名里,诸如仗势行凶,横行无忌,甚至逾制等等。 不一而足。 想必用不了多久,四王八公的大树就要先倒下一棵。 “不止是他家,听闻各家最近都不好过。” 两人各自又感慨一番,才算结束了这次的密谈。 随后几日,一向低调的忠顺亲王又动了起来。 在上门打脸荣府之后,龙鳞卫开始频频出动。 除了已经被敲打过的贾家还算平静。 其余各家老勋,都举步维艰。 甚至可以说疲于应对。 朝堂上更是和新贵争锋相对。 这些都更进一步的,印证了冯一博心中的想法。 之后的日子里,荣府的门槛都要被这些老亲踩烂。 可惜,贾政在得知真相后心灰意懒。 早就闭门谢客。 每日深居简出,只醉心于和清客们闲扯。 而贾赦虽然纨绔,却也知道轻重。 仅凭他从不插手朝中之事来看,也比贾政要强些。 至少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倒是贾珍、贾琏、贾蓉等小辈,被各家奉为上宾。 三五不时就要欢饮一番。 但没有长辈的首肯,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忙。 只是沉醉于被人捧着的感觉,混些酒局罢了。 各家老亲见此,就又想起走后宅路线。 很快搞得贾母也不厌其烦,直接称病不出。 王夫人和邢夫人,每日给老亲们陪着笑脸。 就是无论如何不肯吐口。 冯一博从宝钗口中得知这些,更以为自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他觉得,这不是以忠顺亲王为刀。 而是以忠顺亲王做网,限制开国一脉。 再用钞票的软刀子,慢慢收割。 现在只看景顺帝要到何时,又如何收网。 可是事情总是往出人意料的方向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