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七章 本色折色,无愧于心 (第2/3页)
没过多久,事态又发生了变化。 起先朝廷只针对开国一脉的老勋。 无论俸禄、恩赏全都以钞票形式发放。 有户部背书,又有汇票的先例。 这种钞票倒是很快就被接受,并在小范围内流通起来。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这种钞票可以从户部承兑司下面的银庄兑换现银。 可让冯一博没想到的是,紧接着朝廷又有了新的动作。 “什么?我们也要折钞?” 今日发放禄米,冯一博早安排车马过来。 可一到户部库房,他就听到有人质疑。 等到了跟前,又听户部库房大使和那人解释道: “这事儿是圣上和阁老们定的,从这个月起,所有折色全都改用钞票。” 大魏官员的俸禄,是两种形势并行。 其中发放的粮食、布匹,甚至胡椒等实物。 称为本色。 另一部分俸禄是折算银子和铜钱,直接发放。 称为折色。 也就是说,不止开国一脉。 满朝文武的俸禄,都开始用这种新钞折抵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冯一博又怀疑起自己此前的推断了。 不得不重新审视起这件事。 难道说,只收割开国一脉。 还不能满足景顺帝的胃口? 想连带满朝文武一网打尽? 这是要下好大一盘棋啊! 那人显然也只是惊讶一下,听到大使给出的解释就没再多言。 他见冯一博过来排队,连忙施礼。 随后就赶忙领了钞票,带人去另一边领取本色。 户部库房大使虽然只是九品,却也好歹是六部的人。 一见冯一博过来,也连忙施礼,笑着道: “下官见过冯都尉!” 冯一博点点头,问道: “我刚听说,折色都改为钞票了?可是和老勋们一样?” 大使听问,连忙恭敬回道: “回大人的话,并非是一样的,咱们文官和自己挣的勋贵,只折色从银钱换成了钞票。” “而袭爵的贵人们,不论本色、折色,一律以钞票折抵。” 也就是说,开国一脉的勋贵还是不变。 没有米粮银钱,全都折钞。 而其他文武百官,粮食、布匹等实物还正常发放。 只把银钱改为钞票。 这么说起来,景顺帝倒还留情了? 又或者,自己此前想的太多? 景顺帝只是想要推行纸币,并无收割开国勋贵的策略? 冯一博按下心中思索,笑着道: “既如此,有劳帮我领取我和老师的俸禄。” “请您稍侯。” 这边领完了折色,又去领本色的禄米。 等下人们将东西装车回府,冯一博就回部里继续坐班。 没多久,他就陆续听到有人议论此事。 虽然有人管这叫折钞,但按照朝廷的说法,没有折钞。 这个就是折色。 冯一博一边听着讨论,一边思索起来。 他现在很怀疑,景顺帝和内阁应该不是想放过文武百官。 只是本色的那些实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价格都各有不同。 以米价来说。 若是正常的年月,江南一石米的价格在800文钱上下。 如湖广等米粮充足之处,则一石600文钱左右。 到了都中,一石米则要一两银子。 若是全都折抵成钞票,那户部的工作量就太大了。 各地的俸禄,很容易成了乱账。 而且若不发米粮,也很容易引起百官质疑。 毕竟,也只有开国勋贵不虞没有米吃。 因为他们在开国初期,就在江南置下大量的田庄。 一般都是那种二、三百户佃农。 土地规模在两、三千亩的庄子。 按照这个年代,一年两熟,亩产约莫五百斤。 那一个庄子每年的收成就是一万多石粮食。 良善些的,都会给佃农留下一半。 最后剩下大约六、七千石左右,折银就是五、六千两左右。 如果是丰年,或者狠一点的人家。 八千两也是有的。 就像贾家这样的大户,在江南本来有几十个这样的庄子。 只是几代人不断分出各支。 作为大房的宁府只剩八、九个庄子了。 荣府好些,也不到二十个。 冯家庄其实也是这个规模的庄子。 只是冯一博接手之后,带着大伙搞反季花卉果蔬。 金陵的贵人又极多,自然供不应求。 一年到头,竟也有七八千两。 反比种粮食挣的还多些。 两边加一起,冯家庄一年就有近一万五千两的收入。 相当于两三个庄子了。 庄户们每年也都有至少四五十两进账。 比起一般的人家,差不多有他们的两倍了。 这也是冯家庄那些人,当初什么都肯听冯一博吩咐的原因。 如果朝廷想要将各地文武百官的本色折算,还要考虑各地的米价、绢价等。 那样的工作量就太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