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七章 本色折色,无愧于心 (第3/3页)
但勋贵们在都中都有留人侯赏听命的习惯。 若只按照都中价格折算,谁也不会拒绝。 如今朝廷这样处理,文武百官的俸禄相当于没有什么变化。 本色照常发放,钞票随时都能兑换成现银。 他们自然也都乐得省事。 可满朝文武觉得新鲜,也没什么特殊的反应。 但冯一博却从中再次看到了宝钞的影子! 他一直对此持悲观态度,预测钞票会很快贬值。 即使景顺帝和内阁,都是执政多年的老狐狸。 可对于陌生金融领域,也都还是小菜鸡。 他倒是并不在乎那点俸禄。 流求那边连汇票都不认,更不会认这样的钞票。 他担心的是,万一大魏真的开始滥发钞票。 难免会引起一系列,影响国计民生的不良后果。 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也不是什么忧国忧民之人。 但冯一博也做不到,在自己能预料到的灾难降临时。 还能袖手旁观,隔岸观火。 很快,他就将这个担忧和李守中说了。 “其实上次我就想问了,只是没顾得上说。” 听完冯一博的分析,李守中面色有些古怪,问道: “到底何为金融,准备金又是什么意思?” 上一次,冯一博不仅将景顺帝敲打荣府的事说了,还顺便说了钞票的事。 以及对朝廷可能滥发纸币的担忧。 可李守中只顾着感慨开国一脉的事,并未细问钞票的事。 如今冯一博单独提起,他才想起不耻下问。 听到李守中的问题,冯一博就解释道: “金融就是国家货币的发行流通,还有回收兑换之类的统称,至于准备金,就是防止遇到挤兑的时候,可以应急用的现银。” 其实这事也不怪李守中,他上次就没说的太具体。 因为,对于这些他知道的也很粗浅。 可以说,比没听过的人强些。 但也只是道听途说,所知有限。 听了他这个解释,李守中也只能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他一直致力于文教和礼部相关的事宜,对于这些确实不懂。 其实也不止是他,满朝文武精通经济之道的又有几个? 在冯一博看来,可能也只有告老的费竑算一个。 其余人,即使是户部的也不过是会算账罢了。 “如果真如我猜测的那样,总有一日钞票兑换不出银钱,那朝廷就会失去信誉,以后大魏很难再发行纸币。” 冯一博将自己的担忧又详细解释了一下,还道: “而且等勋贵手中的钞票变成废纸,我怕最后买单的终究还是百姓。” 这次李守中勉强听懂了一些,皱眉道: “你是担忧朝廷滥发钞票,会对国计民生有所影响。” 他听出了冯一博的担忧,却不理解金融对国计民生的影响。 在他看来,即使钞票变成废纸。 也只是勋贵吃点小亏。 甚至,他同意冯一博说的景顺帝要对开国一脉动手。 但对于冯一博说的用钞票收割,他却都看不出这种可能。 冯一博自然不知李守中所想,只正色道: “不错,对于此事,我实在无法坐视不理,所以才会来找老师商议。” 他说这话,自然是想获得李守中的支持。 可李守中觉得他的话有些危言耸听。 毕竟有汇票在前,对钞票李守中也难免持乐观态度。 所以,听到冯一博所言,他没急着回应。 而是沉吟了一下,才疑惑道: “既然你有了想法,为何不将此告诉圣上,让他和内阁决断?” 没有把握之前,他显然不想参与。 冯一博叹了口气,也不遮掩,直接道: “恐怕我人微言轻,说了也没用。” 他和李守中说起,就是想让恩师一起上疏。 冯一博虽也是三品大员,却属礼部。 而钞票的事是户部的。 如果他跨部门合作,还有几分面子。 可跨部门指手画脚,大概率会被人反击。 再说!户部涉及的都是钱粮,可不是谁都能懂的。 就算景顺帝慎重,遇到此类问题也要和户部商议。 户部不把他当做多管闲事,指手画脚的狂妄之徒,死命弹劾他就不错了。 何况,最大的可能,是景顺帝理都不理。 只当他杞人忧天,年轻不懂事。 但若拉上李守中就不一样了。 六部尚书都是可以参与制定国策的。 就算是内阁,也需重视六部尚书的意见。 “你还年轻,就这般瞻前顾后,如何成事?” 可惜的是,李守中依旧坚持自己的态度。 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他这个位置的人又怎会轻易发表意见? 即使将冯一博视作接班人,他也不可能什么都听冯一博的。 毕竟,他才是老师。 说到这,李守中笑了笑,又指点道: “你需记住‘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句。” 冯一博一愣,随后也只能轻叹道: “学生明白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