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零五章 回归本意,家国大义【二合一6000字】 (第3/3页)
: “道是为人之本,术是生存之本。我们不能只做人,不吃饭,也不能只吃饭,不做人!” 把道和术,比喻成做人和吃饭。 这话说的通俗,下面没什么文化的人也都听懂了。 一时,没读过几天书的众人自然纷纷点头。 “因此,道和术,二者缺一不可,都要传承给子孙后世。” 落地秀才出身的官员们一听。 儒家被奉为道,其他的被说成术。 自然还是能勉强接受的。 尤其是,想到东海郡没什么传道受业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能理解黑龙王的做法。 而东海郡的士农工商,一听将他们和读书人并提,自然更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 甚至,都生出几分受宠若惊的感觉。 “现在我们东海郡还没有多少读书人,但公学已经建了,将来读书人会越来越多。” 东海郡的公学其实一直在发展。 而最大的限制,就是识字的人太少。 有些才学了两年,就已经可以去别的公学当老师了。 所以公学的数量增多,但质量其实有些堪忧。 可这也阻挡不了,东海郡对普及公学的信念。 流求这边每几个村,就有一所公学。 吕宋那边稍差了一些,但一个镇至少也有一所公学。 当然,他们所学的都是冯一博所编写的新学教材。 “可无论是读儒家的,还是学咱们东海郡的新学,都要记住我今日的话,这也是我们东海郡的根基。” 毕竟是第一次露面,冯一博就点到为止。 若是再说的太深,搞不好会引起反作用。 而且,今天的主题是备战和激励士气。 说了这些,就足够让各行各业放心。 至少在东海郡,士农工商都是平等的。 随后,冯一博又说了一些家国大义,以及倭国对东海郡和大魏的祸害。 众人听的都是义愤填膺,一时间恨不得立刻出征。 最后,冯一博结束道: “希望我今天所说的,在场诸位都能牢记,并传达下去。” 这边的动员大会圆满结束,不提。 单说冯一博让人将参会的王济仁留下。 “见过黑龙王!” 王济仁一到,就微笑着见礼。 他在见到秦家父女的时候,就对冯一博的身份有了些猜测。 今日又参加了动员大会,自是确定了东海郡王的身份。 只是他如今也算东海郡的一员,便跟着叫起了“黑龙王”。 很多事,都是尽在不言中。 冯一博也没多做解释,只笑着道: “王院长在这边的情况如何?” 东海医学院已经开始运营,王济仁自然就是院长。 “王爷当初的构想极好,但我到了这边之后,却一直无暇他顾。” 提起“院长”,王济仁不免有几分幽怨,又道: “虽然东海医学院已经建好,但因备战倭国,现在教的都是军医,学的也都是阵前急救之法。” 说到这里,他轻轻一叹,才道: “至于之前王爷说的,学徒和《村医手册》,怕是要等这场仗结束才能开始了。” 冯一博当初给了一万两银子,答应只要东海医学院走上正轨,并把《村医手册》编纂出来。 他的任务就算结束。 可没想到,才到这边没几日。 东海医学院还没招生,就迎来了军中送来的二百军医。 若非来的时候还带了几个族中小辈,一百人他都教不过来。 如今两百人不说,还不是他所想的学徒。 王济仁忙的焦头烂额,心中自然也难免有些幽怨。 冯一博自然清楚这边的事,所以才特地将他请来安抚。 “此次事件也是突发,我这次奉诏持节回来,也在意料之外。” 他自然听出王济仁的幽怨,笑着解释了一句,又道: “不过王院长放心,我今日找你过来,除了叙旧之外,也是要对这事给个说法。” 说着,他一摆手,旁边人就搬来一个锦匣。 待放在桌上打开之后,下人又将匣口转向王济仁。 这时,冯一博才道: “这是一点心意,还望王院长不要因此事有了嫌隙。” 满满一盒金龙,码放整齐。 此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差点晃瞎王济仁的眼睛。 只一扫,横竖差不多十乘十。 最主要的是不止一层。 也就是说,至少有几百金币。 价值几千两银子。 实际上,这盒子看着不大, 但不算盒子本身就重有二十二斤。 正好五百枚金龙。 他之前就用金钱加理想,将王济仁忽悠过来。 如今实现理想还需一段时间,自然就用金钱再找补一下。 “王爷此次奉诏持节征讨倭国,也是为了家国大义。” 王济仁咽了咽口水,却摇了摇头,目光从金龙上挪开,正色道: “再说,此前王爷给的已经足够,我在这边的待遇也是极佳,所以这钱还请王爷收回去吧。” 说到这里,他的眼神也越发坚定。 他先将匣子扣上,用力推回,道: “放翁曾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我只是个学医的,但也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 冯一博一听,不由感慨道: “王院长的风骨令人敬佩,看来今日我所言有些偏颇了,‘术’的发展固然也重要,但不能失去‘道’的根基。” 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让他感慨良多。 这是儒家留下的精华,也是国人的精神内核。 “王爷不必自谦,今日会上所言,极为发人深省。” 王济仁闻言,却摆了摆手,又道: “我到东海郡后,除了警示馆,就发现这里并无贵贱之别,不管是士农工商,还是江湖郎中,都也无人随意轻之。” 东海郡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各方面的人才也都是急缺。 街头游医,江湖郎中,在大魏算是贱业。 但在缺医少药的东海郡,却一样受人尊重。 王济仁身为医者,对此自然感同身受。 说到这里,他正色道: “正是因此,结合王爷今日所言,才让我颇有些感慨,再加上王爷所言倭国之害,也让我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才恳切的道: “所谓风骨,不过是受王爷之感召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