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二章 剑指条款,弹劾不断!【中】 (第1/3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三百二十二章剑指条款,弹劾不断!【中】对于这种扣帽子的把戏,冯一博早就烂熟于心。 刚刚他还给张年吉扣了好几顶。 此时,这位新选手才一上场,就想给他扣帽子。 自然是不可能轻易被他得偿所愿。 “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冯一博笑了笑,张口就来了一段《帝范》,又道: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为人臣者,举荐贤明乃是本份,若是圣上不用,只能说明此人不行,为何大人会觉得我在质疑圣上?” 这话的意思,就是举荐乃臣子的本份,判断臣子合不合用那是皇帝的事。 你觉得我质疑皇帝,当然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用不用张年吉,只能说明他在皇帝心中的贤与不贤。 和我这个举荐的人有什么关系? 为了凸显自己是个懂事的臣子,冯一博甚至还引用了李世民的《帝范》。 其实,他一直对景顺帝推崇李世民有些不理解。 在历史上,唐太宗肯定是个好皇帝。 但和他差不多,甚至超过他的也不是没有。 无论是秦皇还是汉武,做的都不比他差。 在功绩上还犹有过之。 可这样的皇帝,却都被士大夫所唾弃。 都被读书人指为暴君。 只有李世民,士大夫们却推崇备至。 冯一博一直觉得,世上之事必然都有一定的缘由。 读书人推崇李世民,必然也有其背后的原因。 遍读史书就能发现,这个原因大概率就是符合后来士大夫们的利益。 而这个答案,就在唐太宗平时对士人的态度。 还有《帝范》这本书里。 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尊重,从魏征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有体现。 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帝范》里写的,就是李世民的做事方法。 他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劳民损兵。 不贪图游乐,每早视朝,用心听取各种建议,出言周密。 罢朝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是非,晚上也同人高谈经典文事。 这些方法,正是士大夫,或者说,所有的文臣最为推崇的。 也正是这些方法,奠定了宋代“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基础。 当然,宋太祖推崇“与士大夫共天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限制军权。 杜绝别人学他上位。 可推崇李世民,却也正好符合文人集团的利益。 所以到了宋仁宗时期,这个利益也达到了巅峰。 这个利益其实就是,限制君权。 纵观历史上,凡谥号“仁”的皇帝。 大多都是没太大建树,却极受文人追捧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位“仁宗”可能真的信了读书人那一套。 在被士大夫们限定的,“仁”的范围内当一个皇帝。 从而被当作仁君的典范,还谥个“仁”字。 正是因此,冯一博更有些搞不清景顺帝的心思。 他推崇李世民,到底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后。 李世民成功上位,并架空李渊这个太上皇。 因为有类似的境遇,才让景顺帝推崇备至? 还是因为,他真心认可李世民的治世方略。 或者说,他也想得到读书的认可。 将来能得个“大魏仁宗”的谥号? 不管怎么说,景顺帝推崇李世民的事已经众所周知。 冯一博引用《帝范》,也算是阐明自己认可景顺帝的态度。 龙椅上的景顺帝听到这话,心中怎么可能不认同? 在他这个位置上,什么是贤,什么是愚? 有时候已经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谁对他有用。 他现在倒是很有兴趣,听听那人会如何回应。 可惜的是,那人却没接冯一博的茬。 而是朝丹陛拱手,直接道: “臣弹劾冯渊,内外不分,君臣不明,与高丽、东海郡等勾连,侵吞此次议和利益!” 此人冯一博其实也认识。 他名为祁镜明,是兵部主事。 出自绍兴大族山阴祁氏,也是江南人氏。 说来,和冯一博还算师出同门。 也是李守中众多学生之一。 李守中曾在国子监祭酒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十余年。 这个过程中,江南士子中进士无数。 当初,他能顺利来京担任礼部尚书。 除了有景顺帝要立其为标榜之意,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内阁首辅张松越想要借此,名正言顺的收江南士子为新党所用。 当时正是新旧党争最为激烈的时候。 哪怕,李守中什么也不说。 只要将他放在礼部尚书的位置上,就会默认为投靠新党的证明。 何况李守回京之后,还因为某些原因附和过新党的不少提议。 即使他自问,都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但这让他新党的身份却再也洗脱不清。 而他在江南担任国子监祭酒时期,考中的江南士子。 被新党收编也就名正言顺了。 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当然,这些人也再无半点心理障碍。 此时,看着这位算是同门的祁镜明跳出来。 冯一博不由就想到了李守中。 自己恩师前日吞吞吐吐,他如何不知? 只是在此事上,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步的。 “何为内,何为外?” 冯一博听到弹劾,立刻冷笑发问,又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