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学和心学 (第1/3页)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春闱意气发第三百三十二章新学和心学得知刘正登门,处于贤者时间的冯一博,瞬间就猜到了他此来的目的。阑 除了赔罪,肯定也是对前几天自己的话有些想法的。 所以他过来见面之前,特地把自己编纂的《物理》教材也带了过来。 “浩然兄,不瞒你说,这两年我一直致力于‘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多多少少有了一点心得,正好你们来了,可以帮我斧正一二。” 冯一博见刘正翻《物理》教材,就不再多言。 笑而不语的等着他看完。 刘正满含期待的翻开冯一博的大作,可越看越是疑惑。 因为里面的内容和他所想的注经,简直没半点关系!阑 这写的是啥? 和理学有什么关联? 刘正看得满脸问号。 可看着看着,却又变成了惊叹号。 只见里面写的是,水的三态、声的传播、光的折射和反射、浮力和重力、两个铁球一起落下、定滑轮和动滑轮等等。 这些既新奇又陌生的知识,让他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最主要的是,他还注意到了里面的研究方法。阑 怎么说呢? 与其他人的理学研究,只从圣人之言引申而辩不同。 这本书,除了书名和格物致知有关。 其余的东西似乎是另一个体系的。 尤其是这个研究方法,刘正简直闻所未闻。 每一篇都是先提出命题,做出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阑 整个过程深入浅出,又严谨到可怕。 原本觉得这和理学没什么关系,可在明白了这个方法好处后。 刘正的心中就有个念头冒了出来。 难道,这才是格物致知? 他有些复杂的看向冯一博,咽了咽口水,问道: “一博,你这格物致知的方式,可是出自墨家?” 杨明新早就好奇的不行,闻言忙将书册夺了过去,在一旁看了起来。阑 冯一博闻言微微有些惊讶,不过很快就笑道: “方法上有所借鉴,但核心绝对是理学的格物。” 墨家的学说,在百家争鸣之中显赫一时。 孟子曾言: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可惜的是,孟子也曾批评这两家说: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很显然,两家和儒家都不兼容。阑 从汉朝时独尊儒术,两家就都没落了。 除了墨家的游侠风气还有流传,真正的墨者已经屈指可数了。 其实,墨家的思想内核也是“仁”。 比起儒家孟子的“仁”,墨家就显得过于理想化了。 这也是孟子批评墨家的重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墨家的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光学、力学等等的研究,都比后世兴起的科学时间要早很多。 可以说,算是科学的祖宗了。阑 冯一博倒是没想起墨家,听到刘正提起,心中一动,也没有否认。 但他也没在这上面过多纠缠,转而道: “浩然兄说想要加入,又想扫清治学风气,不如就在格物的基础上,阐述正心诚意如何?” “正心诚意?” 刘正闻言,不由一愣。 他本来还以为,冯一博是想邀请他一起搞“格物致知”呢! 没想到,却让他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进行下一步?阑 “对,你不是想要一扫天下风气吗?” 冯一博笑着点点头。 他虽然将《物理》的教材拿出来,但却不是想让刘正研究物理。 那就太浪费对方的人品,还有状元之才了。 他从前世带来的物理知识足够启蒙。 而刘正研究半辈子理学,若是现在才开始学习物理就实在是屈才了。 能成为状元,一定是对经典有着足够的理解。阑 但这些理解对基础科学的用处,却几乎相当于零。 与其让他从头学起,不如用他的知识搞一搞意识形态。 何况,对方的初心就是扫一扫天下风气。 正好对应了格物致知后面的“正心诚意”四个字。 “可我……” 本来,刘正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 可看了《物理》教材之后,他们心自问:阑 自己真的懂理学吗? “我觉得啊!正心诚意这个题目是最适合你来做了!” 冯一博见他犹豫,就劝慰起来。 “格物致知没有止境,我也只是初步窥探一二罢了,而正心诚意也同样没有止境,却正合你想扫清天下浊的想法,若是我们在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两个点上一起发力,说不定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 说完,看刘正依旧一脸的迟疑,冯一博决定再给他提提醒。 “对了,我对正心诚意其实也有一点想法,只是没来得及深入,如果你没有思路,可以尝试着围绕‘知行合一’四个字去延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