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七章 遍地开花倭女馆 (第2/2页)
的人。 种种可怕的手段,让幸存的倭女也只能忍辱负重,接受命运的安排。 早在冯一博答应后不久,倭女馆就陆续在东海郡开业。 有了这样的经验,这边的倭女馆更是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如今在大魏沿海州府,倭女馆已经遍地开花。 贾琏闻言,毫不在意的点点头,道: “这玩意就是图个新鲜,去过几次之后就明白,也就那么回事!” 他对女人的要求不多,只要够劲儿就行。 是倭女还是妓女,一旦上手都是一回事。 薛蟠一听也是深以为然,还点点头道: “早年间别说倭女,就算是海西女子我也不是没见过,一个个皮糙不说,还一身毛,比起咱们大魏的女子可差远了!” 贾琏在金陵的时候,也见识过海西女子。 确实如薛蟠所言,根本不合口味。 不仅如此,大多身上还有味道。 离着二里地他都觉得熏鼻子。 两人说了半天,薛蟠早就有些口渴了,便烦躁的对外面喊道: “你们这帮‘倭女养的’!怎么还不上酒?掌柜的!生意还做不做了?” 倭女一词,在很多地方已经和娼妓并列。 不少地方的脏话都因此发生了变化。 从“小婢养的”,“狗娘养的”,变成了倭女养的。 就连同样卖身的娼妓,也都看不起倭女。 毕竟倭女便宜的令人发指,高端的青楼妓子更是不屑她们的存在。 而真正存在竞争,做皮rou生意流莺暗娼。 对于打价格战的倭女馆,那真是恨得咬牙切齿。 一个伙计问声赶来,陪笑道: “客官不好意思,酒马上就到了,刚刚是让人去库房给您取好酒去了!” 薛蟠还有开骂,贾琏忙接口道: “那就赶快着吧!” 说完,他还摆了摆手,让伙计快走。 “唉唉唉!” 伙计点头哈腰的退了出去,贾琏才道: “文龙和他们一般见识?没的失了身份。” 见薛蟠还一脸烦躁,他又笑提议道: “要不我带你去耍耍,也尝个鲜?” 在他想来,薛蟠被冯一博约束的太过。 身为爷们儿,偶尔放松一下才算正常。 今天是自己找薛蟠办事,只要自己不说,冯一博也不可能知道。 “还是……算了吧!” 薛蟠闻言,显然有些动心了。 但稍一犹豫,还是艰难的摇了摇头? 他咽了咽口水,才解释道: “一博说过,要是我喜欢,可以让人送几个给我耍耍,我都没答应,又何必去什么倭女馆找不自在?” 这话听着就十分违心,任谁都能听出他的不甘。 可贾琏闻言,却忽地一拍桌子道: “嘶!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他瞪大眼睛,喃喃道: “这事还是倭国和一博先说的呢!那倭女他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很显然,他有些动心了。 薛蟠见此,却斜睨着他,还哂笑道: “琏二哥想要两个耍耍?那我回去帮你问问一博?” 他自己没敢要,给贾琏要一要却无妨。 只是别人有他没有,终究心里有些苦涩。 “算了!我就随口一说!” 贾琏显然也动心了,可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又叹道: “我欠他的人情太多,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再去劳烦他了!” 他这话真的是发自肺腑。 贾琏很自己怕求到冯一博头上,他会不会给自己弄来倭国国主的女眷。 毕竟每次自己的请求,对方总是竭尽所能,经常超出他的期待。 “唉!不想琏二哥和我同病相怜,我也是没敢要啊!” 薛蟠叹了口气,捡起贾琏刚刚没接的话茬,又道: “说实在的,我当时那是非常动心,可我又怕一博是在试探我,看我是不是真的改邪归正了。” 他觉得,自己不敢要和贾琏不好意思要,都是一回事。 一时,薛蟠这样的粗人竟还生出感慨来。 “你也知道,要论起心思,一百个我也比不上他!” 他怕冯一博,不止因为最开始的阴影。 也是怕那深不可测的心思。 别人不清楚,他可是知道一些。 不说薛家那些老油条被他整得欲生欲死,就说得罪过他的倭国。 冯一博派人到倭国各种搅合,让倭国内斗不断,这才有了议和的成果。 这样的手段只在戏里听过,诸葛孔明也不过如此吧? 别人可能不知道具体情况,薛家就参与其中,还尽了不少力。 他这个薛家的家主,如何能不清楚? 想到这些,他苦笑着道: “我怕我真要答应,他给我弄几个丑八怪,硬逼我去上。” 这就是他能想到的,最毒的计策了。 他摇了摇头,坚定的道: “我可不上这个当!” 贾琏闻言大笑,连道: “哈哈!不至于不至于!” 虽然大家都是实在亲戚。 可冯一博对他有求必应,对薛蟠却约束得极为严苛。 不准他去青楼不说,还不让他和一众纨绔往来。 别的不说,这倒是乐坏了薛姨妈。 笑过之后,贾琏还语重心长的道: “一博也是为了你好,这是怕你被酒色掏空了身子。” 薛蟠闻言,一脸苦涩的点点头,道 “我也知道是为了我好,也知道是我meimei的主意,不然一博也没那个闲心?” 说到这,他又轻叹一声,才道: “唉!只是他三五不时就敲打我几句,弄得我怪紧张的。” 自从冯一博回来,薛蟠就改邪归正。 每日大多就和薛蝌一起打理家中生意。 也就是今日难得清闲,正好贾琏找他有事,才借机唠叨几句。 平日里他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说什么倭女? 这边酒菜很快上来,二人饮酒畅谈不再多说。 单说倭女馆已经遍地开花,可冯一博想象中的弹劾却迟迟未见踪影。 文人士子也好,科道言官也罢,并没几个在意这些事。 甚至不少人还将此当做风流雅事。 几个月过去,竟无人意识到这件事对国家风气层面的影响。 这让冯一博对大魏的风气,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对此,他和刘正、杨明新几番探讨。 只觉得风气改革,任重道远。 今天又写了一篇作品相关,感兴趣的大佬可以看看。 作品相关里,都是作者对红楼的一些解读,还有一些本书的构思。 欢迎大佬们探讨指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