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_第一百一十四章:合则不得,散则必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合则不得,散则必败! (第3/4页)

皇上的暗示,还是在那狱中被升官,直接做了兵部尚书加内阁大学士,成为大明朝一等一的实权官员,这些全部都是仰仗着长孙朱瞻基的。刚刚他们兵部提出的那些反对意见,他们可以说,因为他们就是做这个的。不提才不对劲儿。加上他们也都是皇上身边的老人了,说几句不中听的是能接受的。可长孙殿下就不行了。不是说皇上不厚爱,而是此次皇上刚刚说了,已经定下了基调。此次出征,是必须要出征的。如今还没有出征,你就说要无功而返,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摆了要唱反调吗就是一旁跟朱瞻基关系很好的二叔朱高煦,此时也忍不住的皱眉说道:“大侄子,这话可不兴乱说。”听到众人的话,朱瞻基瞧了瞧四周这些人的表情,然后笑了笑,对老爷子问道:“爷爷,那孙儿这话能说吗孙儿的话可有些不中听。”面对朱瞻基的询问,朱棣虽然皱起了眉头,却还是坚持的说道:“继续说。”闻言,朱瞻基点点头。一旁的二叔朱高煦则一撇嘴。是真郁闷啊....而朱瞻基则仔细的想了想后说道:“诸位可还记得,本朝前四次皇上亲征的结果”对于这些,那老二和老三自然是最熟悉的。当即便说道:“自然记得,此四次皇上亲征,我们哥俩都陪在老爷子身边,其结果也都是大获全胜,打的塞北那些人四处逃窜。”听到这话,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二叔三叔说的大致不错,不过,应该也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吧第一次亲征前,首先是淇国公丘福带领十万大军,被打的全军覆没。而后爷爷亲自率军,果然大获全胜,将整个鞑靼按在地上打了一遍。”“可此次大战,我朝出兵五十万,除了解决掉袭扰边境的祸患后,还得到了什么鞑靼部对我朝的朝贡那值几个钱”“第二次亲征瓦剌呢虽最终那瓦剌投降,可其一共出兵不过三万,我朝却是五十万!虽斩敌数百,但未免有些不痛不痒。”“第三次出征,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看似大胜,我朝可有所得”“第四次更是如此,鞑靼部族首领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虽“如入无人之境”,却无实际收获。”“所以细数下来,在这四次大仗之下,虽壮了我明军声势,致使北方敌寇不敢袭扰边疆,但实际上的收获,与我朝付出的代价,却不成正比。”“尽管站在整个大明朝的战略上,利大于弊,有些收获不能只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衡量,比如和平,没有这几次大仗,哪里有大明朝这些年的和平。对于爷爷的决策,孙儿并无任何的意见,这仗肯定是要打的,这没有错。”“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出些什么道理来”在朱瞻基将这几次亲政细数后,原本老爷子的脸上是有些挂不住的。因为朱瞻基说的没有错,除了第一次出征鞑靼外,后几次基本是无功而返。甚至在与瓦剌打仗的那一次,双方不胜不负,但大明朝可是五十万大军,对方只有三万。说起来,意气用事点,那就是输了。虽然那瓦剌想要发展,所以害怕他面子上挂不住,所以主动的投降了。他朱棣当时并不清楚。后面知道后也是十分的气愤。一门心思的想要报仇。可自己这大孙子说的话,并没有错。可是,在别人的口中都是大明朝威风凛凛,军队势如破竹,可到了这小子的嘴里却是没有任何的收获。好像把他这个爷爷这么多年的功绩给抹掉了一般。他这个爷爷心里能舒服吗不过好在,这小子最后还是说到了点子上。这几次的大战,虽然看似没有太多的收获,但那也是无奈之举,明军在北边能获得什么收获,弄点牛羊回来最终得到的是大明朝在战略上的胜利,让四周八方,都看到了大明朝的实力,保证了大明朝的边疆不会受人欺凌。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可不光是北面,四面八方的邻邦们,可都在瞧着呢。这也是为何这次朱棣还执意要出征的很大一个原因。他朱棣一旦死了,大明朝连一个真正能稳cao胜券的主帅都拿不出来。永乐朝可远不如洪武。洪武年间,别说是徐达大将军这样的牛人了。就是随随便便一个蓝玉,都能在北边牛叉哄哄的打出一个捕鱼儿海战役,大破北元,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从而名震天下。这一点,从他朱棣第一次亲征之前,派那淇国公丘福去就看的出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逼的他朱棣御驾亲征。尽管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有的,但真正能统帅三军的主帅人物,却一个都没有。就那丘福,还号称靖难第一功臣。永乐年间帅才凋零,真不是在扯澹。是真没有。他朱棣到底是皇帝,他就是再喜欢打仗,如果手下打一仗就胜,打一仗就胜,谁真愿意一直御驾亲征朱元章也是打仗出身吧他后来去打仗了吗什么大战,随随便便派个年轻将领就能收拾了,还需要皇帝去也就他朱棣经过朱元章的培养,成了才。不然永乐年间的武力,是真完了。虽说,朱棣害怕儿孙受欺负。这同样也是朱棣一直纠结于到底要立老二为继任之君,还是朱高炽为继任之君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要只说治国,一百个朱高煦也抵不上一个太子朱高炽。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是太子朱高炽当着皇帝,还让老二手握重兵在外打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所以,朱棣一直在犹豫。而在如今考虑好了日后的继任之君的人选后,越是偏向于老大和朱瞻基这个大孙子,他这一仗就必须打!他要在自己临死前,给大明朝军队再打出一个赫赫威名来!最起码保证他大明朝十年内的和平!给大孙子朱瞻基一些成长的时间。这一次,不光要打,还要彻底的消灭一些敌寇,不然他们不长记性!不过这些都是他朱棣自己思考的事情,如今听着自己大孙子说到了这些,朱棣还是皱着眉继续问道:“什么问题继续说!”见老爷子并没有发脾气,朱瞻基也是松了口气。毕竟当孙儿的去质疑爷爷的功绩,不拖鞋拍过来已经算是好的了。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肯说的原因。虽然他想养生,但养生也是要看情况的。在军国大事上,绝不能马虎。“是!”一旁在听到这爷孙俩对话的其他人,心里就更加郁闷了。尤其是那老二和老三。这都不拿刀砍而朱瞻基回了一句后,继续当着所有人的面说道:“在孙儿看来,第一次亲征之所以有所收获,究其根本是因为鞑靼部的自信和狂妄!”“以为轻松的消灭了我朝十万大军后,便看轻了我朝,以为我朝远不如太祖时期。”“所以,他们敢于正面与爷爷的大军抗衡。”“而之后数次,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斩获,说白了,是见识过明军正面作战的威力后,他们不敢了.....他们开始想别的办法了,他们开始靠着骑兵的机动能力,开始与我朝的大兵团作战玩起了游击战斗!”“可我军呢,合,则不得。散,则大败!”“不急还好,一急于立功,必陷入对方的圈套!爷爷不是说过吗,兵法,胜在敌而不胜在己。”“可仔细想想,敌我双方,谁急,谁不急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