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朕给你们挑选的主君如何? (第2/5页)
这个时间来算,倒是成熟的很快。 不过,就单凭他们当时的那几千人,能种植多少? 毕竟,他们可还要建造城池的。 建造城池才是他们当时最主要的事情。 渐渐的,伴随着那些土豆和红薯被不断的挖掘出来。 看着那一堆堆的土豆和红薯,在场那些将领包括那于谦,都有些失望了。 这些东西虽然可以临时缓解一些大军在粮草上的消耗,但他们毕竟有五十万的人马,就这些东西,又能够大军吃几天的。 这些东西都吃完后,大军依旧面临补给和粮食的危机。 到那个时候,补给线这个问题在本质上依旧没有解决。 一时间,所有人对太孙殿下当初在皇上面前夸下的海口都感觉有些冒失了。 要知道当初太孙殿下可是对皇上说他已经可以解决50万大军粮草的问题了,这解决一天也是解决,解决十天也是解决。 虽然从太孙殿下当初说的那些话中,挑不出什么太大的毛病。但这件事显然是不能这么说的。 那话说出来,感觉好像明军五十万人再也不需要为粮食而担忧似的。 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就当在场的所有人都显的有些意兴阑珊之时。 伴随着那在场5000名将士的挖掘,那些被挖出来的土豆和红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堆积在一起后,犹如一座座的小山一般。 甚至超过了一人之高。 一时间一些细心的人立马便发觉出了不对劲儿的地方。 怎么才这么一会儿就挖出了这么多的东西? 这5000人虽然很多,但他们所挖掘的土地范围其实并没有多大。 在这有限的土地之内,他们竟然挖出了这么多的东西,并且还在持续不断的往外掏。 这可就很不正常了。 如果这城池周围的所有土地都像这里一样,那这数量可就了不得了。 尽管距离让五十万大军完全不用担心粮草问题还很远,甚至支持十天都够呛,但也很不错了! 很快。 伴随着无数的红薯和土豆被挖出来后,那汉王朱高煦见这挖的速度太慢,索性便直接从军中又调集了一万人出来。 从这定北城四周开始,不断的向外挖掘。 时间一点点过去。 一个时辰后。 当那在场的所有人看到眼前那海量,好像土豆红薯海似的场景。 突然间,他们想到了什么。 尤其是从汉王朱高煦的口中,在得知了这些东西的名字叫土豆和红薯时。 其中一名将领突然惊呼道:“我明白了!” “那太孙殿下命人给皇上传回来的话,就是在说这些玩意儿!” 随着此人的话音响起,那正在指挥所有人挖掘的汉王朱高煦,嘴角微微一翘。 他们这帮人终于是明白了这些东西的恐怖之处..... 而当在场的这些将领们在听到此人的话时,便开始仔细的回想之前在大殿之上那传令兵给皇上回的话。 红薯一亩2500斤,土豆一亩5000斤! 当这句话浮现在他们脑海中时。 一瞬间,所有人都震惊在了原地! 一亩五千斤!!! 一亩地才多大啊,就能直接出产五千斤的这些红薯和土豆! 简直都不敢想象! 但他们这些军队当中的将领们,也像当初的汉王与赵王一样,本能的便忽略了这些土豆和红薯本身的真正关键价值所在。 只惊叹于这些农作物的产量之大。 让人震惊。 却完全忽略了这些农作物如果在全国的范围内推广开后,所能产生的改变和影响。 但与他们这些常年身处战场的将领们不同的是,那于谦虽喜欢兵法,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文臣。 他天然的便会将这些东西的产量代入到朝政之上。 一瞬间。 那于谦的脑海中,伴随着这个念头浮现后。 整个人便傻在了原地。 这些农作物的真正价值,显然他已经意识到了。 想到这些东西的出现所能产生的影响...... 于谦的脑海中满是不真实的感觉。 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亩产五千斤!!! 这可是五千斤啊! 那些小麦和水稻还需要百姓经常的照料。 可这些东西呢? 从他们来到这里,他就没见过有任何人去管过它们。 就那么埋在土里,自己生长。 可结果却是,亩产五千斤! 老天爷...... 5000斤是多少的粮食?是什么概念? 仅从食物需求上看,若是按照每个人每天半斤、甚至一斤的粮食来计算的话,这些东西三四个月种植下来,就足够一个人吃13年的! 当然,这是在不缴纳赋税,没有任何其他开支的情况下。 但即便如此,也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如果全国、整个大明朝境内都种植这些农作物。 不考虑其它外在因素的情况下,真要饿死一个人,得有多难啊! 关键,这里可是大草原啊。 还不是像大明朝境内种植的那些水稻和小麦一样,是需要良田,需要耕地才能种植的。 这里的土地,不跟他大明朝境内的那些荒地一模一样吗? 就这么一埋一种,一季亩产五千斤!! 不需要精心照料,不需要良田种植,成长的周期短,产量还奇高..... 这叫做红薯和土豆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的缺点! 这样的东西,简直违背天理! 一旦这些东西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能产生的影响..... 他于谦想想都感觉奢侈。 不说此次这些东西帮助明军度过难关的事情,光是这些东西对大明朝的价值,就足以功盖天下! 就这,自己竟然还想着要与这位太孙殿下比较..... 他如何比较? 他于谦为大明朝做过什么贡献? 更何况,此次太孙殿下运筹帷幄,将明军来到这里后所将遭遇到的一切危机都计算到了。 甚至于连明军补给的问题都提前想到,并且解决了。 他可不像周围的这些将领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