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朕给你们挑选的主君如何? (第3/5页)
只会感叹眼前这些农作物的多少,然而估摸着是否足够明军使用。 他会计算! 镇北城多大?一面便是近两千丈,距城墙七八丈的范围内,一面便有近300亩地。 四面加在一起,少说1200亩地。 这还是距离城墙仅仅七八丈的范围内。 如果太孙殿下在距离城墙七八十丈内都种植了这些农作物,加在一起的土地便是12000亩! 一亩五千斤,12000亩便是六千万斤! 六千万斤啊! 足够他们五十万大军吃八个月了! 这还不敢说,这一季已经成熟,在这八个月内,足以再种植一季。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担心五十万大军粮食的问题吗? 只要撑不死,往死了吃。 能吃完吗? 想到那位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太孙殿下,仅仅靠着手下的那七八千人马,便做出了这样的成绩。 于谦便实在汗颜。 一座城池的修建,使明军五十万大军立于不败之地。 红薯和土豆的种植,将明军如今唯一的短处补齐。 可以说不用朝廷花一两银子,这50万大军就能永久的镇守下去。 可以说是太孙殿下以一己之利,扭转了乾坤。 想着这些,那于谦便不由的会想起曾经,参加科举高中之时,在那宴会之上的大放厥词。 还有太孙殿下对自己的当朝质问。 即便后来在他随军之后,对皇上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他从前的那些轻狂浮躁消磨了许多。 但本性上,他依旧还是那么的桀骜不驯。 可如今,当他看到这位他曾经向来不服输,只认为他不过是个好命的太孙殿下竟有如此逆改乾坤的手段时,他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到底有多可笑。 自己那日在那宴席之上的狂妄,到底有多可笑。 伴随着那城外挖出的土豆红薯越来越多,所有的将士们也开始将其运回到城内。 周围那些来看热闹的将领们,也都纷纷带着满心的震撼回到了城内。 而那于谦,也回到了皇上所在的将军府中。 此时正在那大堂之中仔细观察面前沙盘的皇上朱棣,在看到那于谦满脸失落,一点动静不发的走到自己身后站着时。 先是一愣,但转念便明白了什么,顿时笑了起来。 显然。 这向来桀骜不驯的于谦,怕是受打击了。 不过想想也是,都是同龄人,换做是他朱棣自己这个年纪时,不也是心比天高吗? 若不是身份原因,只怕也是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主。 面对同龄的皇太孙,也不见得有多少的尊敬。 可没办法。 就是再不服气,又能如何呢? 他朱棣要不是因为年纪大了,又是自家那小子的爷爷。 只怕也会受不了打击吧..... 自己这一辈子奋斗了一生,五征塞北,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还不及自家那小子这一趟来。 带了七八千人,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不说当初提出的缩小编制与塞北草原各部族作战的办法,就是此次过来,先建造城池,后又种出了那么逆天的农作物。 可以说这两件事已经尊定了大明朝拿下整个塞北的根基。 切断了整个塞北各草原部族的命脉! 长则十年,短则五年,整个塞北必将被拿下。 他老头子在武之一道上,一辈子的成果还不如这小子几个月。 文呢? 更不用说了。 新政推行,可谓救大明朝于危难之际。 说给大明朝续命百年也不为过。 还有那些水库、水渠,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政绩。 还有那先进的火器、各种各样的计策,每一次的出现都给他大明朝解决了很多的问题。 真要是互相比较,他朱棣头一个就得被气死。 但没办法,谁叫这小子是自己的亲孙子呢。 他做百分的成绩,少说也得分给他这个爷爷十分。 毕竟这些事情可都是在他永乐朝做到的。 想不分都不行。 随即,朱棣便缓缓来到了自己的龙椅之上坐下,然后对着那一旁站着沉默不语的于谦一招手,道:“那城外的动静儿都瞧见了?” 听到这话,于谦点了点头,道:“瞧见了。” “你怎么看?” 于谦想了想后,吐出四个字:“功过三皇!” 见这于谦也拍起了马屁,朱棣顿时大笑起来。 “三皇毕竟是先辈,无他们,便没有我们,说功过三皇就有些过了,但你要是知道那小子做的所有事情,想来与那唐时李世民比比,也不比他差。” “朕给你们这些臣子留下这样一位主君,该怎么做,你于谦是个聪明人,应该明白吧?” “朕这孙子功盖古今万世留芳那是肯定的,你们这些臣子好好做,辅佐好他,还怕不能文庙武庙留名传世?” 朱棣的这番话,寓意可谓显而易见了。 在表达自己要将皇位传给这个孙子的同时,也是在给那迷茫当中的于谦指明一条路。 好好辅佐太孙,日后功名,一切都少不了。 毕竟,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最高追求,不也就是像先贤一般,位列文武庙内。 而在听到皇上的这番话后,那于谦也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太孙乃是君主,他有他的路要走。 而自己这个做臣子的,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相伴而行,互相成就,何必执念于一个同辈同龄。 想明白这些的于谦,也瞬间豁然开朗,立马便转身对着那皇上朱棣,拱手说道:“多谢皇上教诲!” 见这于谦醒闷醒的快,朱棣也是笑着说道:“孺子可教。” ........... 就当这明军之中正在因为这次的土豆红薯等物解决了明军粮食问题而高兴的同时。 那另外一边的草原联军大营之中。 那马哈木也正在为了最近明军的种种奇怪之举而困惑不解。 “按照之前的估计,如今明军当中的粮食应该已经吃完了,可那明朝皇帝朱老头到底是怎么想的,竟一点动静都没有。” 听着自己爷爷的话,一旁的也先也是说道:“爷爷,那明军不光没有为了补给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