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_第一百三十四章: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四章: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第3/4页)

都不看一下吗?”

    听到朱瞻基的话后,太子朱高炽却只是轻笑一声,说道:“不是选的挺好吗?”

    说完见朱瞻基还想说什么,便抢先一步,说道:“不过对你选出来的这些人,倒还挺让我惊讶的。之前按照你小子的习惯喜好,不是喜欢任用那些没有背景,寒门出身的人吗?这次你能以才而论,不是偏颇的只选择那些寒门出身的官员,看来这次出去塞北,还是很有长进的。”

    然而,在听到i自己老爹的话后,朱瞻基却是一愣,随即一笑。

    “爹,儿子可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对此,太子朱高炽倒也不跟他争辩,只是说道:“身为人君,不可以个人喜恶而选择天才官员,这点你日后要注意。”

    听着老爹的话,朱瞻基又是一愣:“爹,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人君不人君的,这些道理儿子日后慢慢明白就是了,您今儿搞出这一出来,不会是又想学老爷子,让儿子我监国吧?”

    “咱们先说好了,您是太子,这是您的差事,可别跟老爷子学,又往儿子我身上扔。”

    听到自己儿子的话,太子朱高炽显然没有想到他会这么想,也是没忍住,笑了起来,说道:“你这小子啊,就是玩心太大,什么都好,也都懂,就是不用在正途上。”

    说着,还从身边拿了一个折子,一只手拍在朱瞻基的肩膀上,一只手将那折子拍在朱瞻基的手中,随后似感叹,又似教导一般,说道:“这人呐,有的时候要认命,尤其是我们皇家之人,更要学会妥协。那些王公贵族子弟们潇洒风流的日子,你爹我没那个命,同样的,你小子也没有,你就是再抵抗,再不情愿,世事如此,非人力可改。”

    “行了,拿着这空折子,去写吧,把你对塞北日后治理的法子和想法都统统写出来,随后我们将内阁和六部的人都喊过来,一同商议一下。”

    说完,在朱瞻基愣神的功夫间,老爹便背着手,一步步的朝着殿外走了出去。

    瞧着这些老爹朱高炽的背影,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这一次回来后他就发觉自己老爹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或者说老爹朱高炽本性本就是如此,只不过之前因为太过放纵宠溺他这个儿子,所以处处迁就。

    而如今呢,伴随着这一次他从那塞北回来后,老爹朱高炽便摆出了他那一副太子和严父的做派。

    事事不苟言笑。

    和往日瞅见他这个儿子便满脸笑意,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完全不同。

    有时候明明能看出自己老爹心里头其实与往日对待他时一样,没有减少半点的宠溺和爱护,可老爹就是故意如此。

    不让他这个做儿子的有半点可趁之机。

    这种感觉,总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好像有什么事情自己不知道,或者即将发生似的。

    但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个什么劲儿,虽然猜测是不是自己老爹发现自己得了什么了不得的大病,但想来想去也觉得不对劲,因为距离历史上自己老爹去世的时间还有三年多呢。

    更关键的是,按照史料记载来看,老爹朱高炽在死前毫无任何身体不适的征兆,甚至在死前三天都在处理繁复的公文。

    所以老爹朱高炽的死,应该属于暴毙,也就是猝死。

    既然是猝死,暴毙,那就不可能说是提前被太医诊断出来。

    那如今的种种反常行为,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既然想不清楚,也就不再费劲的想了。

    总之只要不让他来监国就好。

    从刚刚老爹诧异的表情来看,应该不是抱了让他监国的想法。

    想到这里,也就不再多想,开始专注于思考起那塞北的治理问题。

    不过对于这些,他朱瞻基还真没什么好主意。

    但如果站在如今明朝的实际情况上,加上后世的一些见识来看,最好还是保证整个塞北地区的原生态。

    甚至于,将北海的水引到塞北与前世内蒙古地界之间,那一片荒凉之地。

    总的来说,就是保证草原的原生态,多种树的,给他大明朝做好北边生态的第一环。

    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上,至于实际治理,如今能够想到的无非也就是以畜牧为主,使其成为整个大明朝rou质、畜牧业的基地。

    修建一条直达顺天府的直道,使其经济与内地相连。

    加深往来的同时,在文化上以中原文化改变其当地牧民们游牧文明的文化。

    或者说想融合。

    配合上移民的政策,鼓励生育,促进种族融合。

    不过既然想要民族融合,那就不能顺从他们和往昔一样,以小型部族的形式在各地游牧。

    而是要以城池为基点,采用集体畜牧的形式,不管是以劳工的形式,还是以雇主的形式,可以在外建立牧区和厂区,但一定要将生活中心集中于城池内。

    因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渐渐的将其当地牧民本身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惯性进行改变。

    最终融入到汉文化当中来。

    同时加大在当地的汉文化教育,比如那些牧民想要获得作为畜牧业雇主的身份,就必须要达到学习汉文化到一定标准后才行。

    至于这个标准到底是如何,还需要详细的制定。

    总之就是一句话,治理的初期方针就是以民族融合,人口融合,文化融合为主。

    相信这一点应该不是太难。

    虽然距离那蒙古帝国覆灭已经几十年了,但作为曾经统治整个华夏土地的族群,就算对汉文化再不认同,相信也是多少有些了解的。

    相比起与一个完全陌生的种族融合,这样一个种族族群似乎要更容易一些。

    同时,第二个关键就是形成城池文化。

    在整个塞北大量建立城池与直道。

    第三,就是加大塞北与内地的联系,发展畜牧业,规模化。

    与内地的经济进行深入的融合和联系。

    在将这些内容按照这个时代的行文方式写好后,朱瞻基也是来到了自己老爹朱高炽与内阁互相议事的尚书房内。

    在走进尚书房后,老爹朱高炽便第一时间问道:“写好了吗?”

    朱瞻基点点头。

    老爹一伸手,朱瞻基也是赶忙递了上去。

    此时站在一旁的朱瞻基,第一次感觉到了自己与老爹之间,有上下级的那种感觉。

    相比于身边那些在见到他这位太孙之后,起身微微示意后又坐下的内阁以及六部尚书而言,他这个太孙倒是显得有些尴尬。

    连个座位都没有。

    要是在往常,不管是他爹还是老爷子,第一时间都会主动的让他自己找地方坐下。

    可如今,老爹却好像故意如此一般。

    在不断的等待当中,老爹朱高炽也渐渐将手中的折子看完了。

    不过脸上却没有任何的表情变化。

    只是非常平静的将其交给了身边的太监,又命其将这折子交给了在场的其他官员们查看。

    直到所有人都看完后,那太子朱高炽才开口说道:“诸位认为,这折子上的内容如何?”

    面对太子的询问,在场的众人都是颇为认可的说道:“太孙殿下所写的这些,都十分合理,臣认为可行。”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伴随着在场众人都表达了各自的看法后,太子朱高炽想了想后,说道:“既然诸位都认为可行,那便按照此策的内容,加上我们刚刚议定的内容汇总一块,拟出一个办法,连同此次报给皇上御览的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