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_第一百三十五章:皇上驾崩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五章:皇上驾崩了! (第4/4页)

是像当年的靖难之役”说到这里,那杨士奇可算是大不敬了。说完的瞬间便躬身拱手的站在朱瞻基的面前。而在听到那杨士奇说完后,一旁的众人也都一脸愁容的附和起来。显然,根据如今的局势,汉王赵王掌控了大明朝所有的精锐,一旦有了异心,整个大明朝的天下就要顷刻倒覆。当初的靖难之役也将再次出现。作为太子党,亦或者太孙党,如今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区别。哪怕是仅对皇上死忠的户部尚书夏元吉,也很清楚皇上在世时不止一次的说过要立太孙为帝。所以,自然而然的便也倒向了太孙朱瞻基。加上这一两年里太孙的所作所为,他们都非常信任太孙在继位之后一定是一位比汉王和赵王要英明的君主。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倒向了太孙朱瞻基。而如今,自然也是站在太孙的角度,为朱瞻基在考量。面对众人的话,以及那杨士奇的劝谏,朱瞻基并没有责怪什么。他很清楚,这些人说的都很对。如果按照历史,在这样的局面下,自己那二叔和三叔是一定会造反的,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就即便是如今,在他和二叔三叔之间的关系有了缓和,甚至很好的情况下,他也不敢保证自己二叔和三叔在这种局面下还会不会顾及这些。他们的手中,可是有全国的精锐。一旦动手,整个大明朝都拿不出什么力量可以与他们来对抗。就即便是按照当初他和二叔之间说过的,可以留对方一条命,但谁知道二叔还认不认,就算认了,又会不会在漫长的时间中改变心思。还有他朱瞻基自己。那样被囚禁的生活,他真的可以接受吗又愿意看着大明朝的江山,在有了如此好的开头后,落入二叔的掌控中吗朱瞻基不知道,这些他自己都没有想好。不过他更清楚的是,他必须要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做点什么。随即,朱瞻基示意那杨士奇起身后,也没有过多的矫情,便直言道:“按照诸位的意思,接下来该怎么办。”听到朱瞻基的话,在场的众人都是心中一定。他们明白,他们面前的这位太孙殿下虽然并没有说什么实质性的话,但他们都很清楚,太孙这话,已经是认定了他们说的这种可能,并且认可了目前的局势。见太孙殿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有了决断,众人对这位未来的君王也是异常的认可。身为主君,若在这样的时候不做所有人的主心骨,反而是哭哭啼啼亦或者情绪悲伤过度,还需要别人来劝说.....但从这一点上,就不是一位合格君王该做的。而在有了太孙殿下的认同之后,在场众人再说话时便轻松了许多。还是那杨士奇,当即便在众人的目光示意下,开口说道:“按照目前的情况,如果汉王和赵王真的铁了心的要造反,甚至兵临城下,以如今城内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挡,虽说靠着城池的坚固,坚守几个月不成问题,但城内的粮食有限,无法长久坚守。”“所以,微臣的意思是,在大军经过山海关的时候,以太子监国之名,严令汉王和赵王将大军驻扎在关外,只可由汉王和赵王带不足百人的护卫入关。如今太子遭难的消息还未传出去,整个京城也都只许进不许出,消息应该是还没有传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有太子爷的名头在,全国各地的城防及将军都会听朝廷的调遣。”“虽然山海关内的驻军并不是太多,但靠着关隘的地理优势,抗住五十万大军的进攻,也不是不可能。同时,我们调遣山东的备倭兵前往山海关增援,关外的五十万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经过这一年的远征,补给和粮草都是靠着关内的供应。”“只要能抗住半个月的时间,臣敢料定,关外大军必将因粮草短缺而军心大乱,到时,太孙殿下再以情理相劝,暗中联系军中的英国公、陈懋等皇上信任的重臣,相信他们会为了大局而有所抉择。”“到那个时候,我们便可徐徐图之。总之就是一句话,一定要将大军留在关外,一旦他们入了关,五十万大军的刀锋铁蹄之下,朝廷绝无抵挡的可能!”听着杨士奇的话,以及周围这些官员们的表情,朱瞻基清楚,这个办法他们一定是在自己回来之前便已经想好了。既然他们都已经商议过,并且认为是如今最好的办法,朱瞻基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意见。不过他还是说道:“办法就照着你们说的办,不过,如今皇上大军现在应该已经差不多到了山海关吧这个时候再传信,只怕已经晚了,还有那山东的十万备倭兵,现在过去估计也赶不上了吧”面对朱瞻基的问话,在场众人都神情有些不自然。直到那杨士奇见事情瞒不住,这才开口说道:“太子爷去世的突然,为了朝廷和大明朝的大局,我们也只能秘不发丧,同时提前做了这些安排。这个时候朝廷传出去的命令,应该是已经到了山海关。”“没有太子和太孙的口谕,整个长城防线各关隘,匹马不得入关。”“此事事发突然,还望殿下恕罪。”看着在自己面前全部跪下的官员们,尽管对于这些官员们敢代替他和老爹下达这样的命令而有些不悦,但朱瞻基也明白,他们也是逼不得已。若不这么做,就算等到i自己回来,一切也都晚了。不过,朱瞻基为了防止他们这么做上瘾,还是沉着脸说道:“此次事出突然,我便暂且宽恕你们这一次,不过一会儿回去后还是叫自己家里都备好棺材,若再有下次,不用来见我,你们府上可以直接发丧。”“另外,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待此事过后,各自去领五十个大板!”闻言,在场的众人再次松了口气。纷纷喊道:“谢太孙殿下!”就当他们一群人在这大堂之中便将接下来的大事商议后,朱瞻基也准备亲自却写一封信给自己二叔三叔的时候。一名传令兵突然在身边一名禁军的带领下,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那传令兵在见到朱瞻基的一瞬间,便直接从怀中掏出了一份折子,然后呈给了朱瞻基,神情凝重的说道:“太孙殿下,这是皇上临终前命属下送来的遗诏!”“另外,还有皇上亲笔写的一封信。”在听到这名士兵的话后,朱瞻基也是神情一变,本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无法再与自己爷爷有半点联系的朱瞻基,没想到老爷子在临终前还写了这样的书信和遗诏。在接过这两件折子后,朱瞻基便第一时间将其翻开查阅起来。第一个遗诏的内容很简单,除了那些繁琐的文字外,表达的内容就一个,那就是任命他朱瞻基,这个大明朝的太孙为继任之君。太子为太上皇。看到这里,朱瞻基的心中越发的沉重了。在老爷子写这遗诏的时候,怕是都没想到他的儿子已经不在世了。而在打开另外一封信时,里面写的都是一些老爷子对他朱瞻基说的话和嘱托。要治理好大明朝,也不能再对自家人出手。同时,还将关外军队中的一些信息告知了朱瞻基。英国公张辅和大将陈懋,其所率领的神机营、以及五军营差不多一半的兵力,都可以随时听从他朱瞻基的调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