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民心即天下。 (第1/4页)
,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看着这些内容,朱瞻基的心中稍定。 同时心里头也更加惆怅。 老爷子终究是在临死前还想着他这个大孙子,遗诏、兵力,都安排好了,可自己却连老爷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想到这里,这心里头就不免有些悔恨。 还有自己老爹,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都还在教导着他为君之道。 为君者,当胸怀天下,不可心中只有利害而无是非。 军队、制度、法令、朝廷。 这些都是国家构成的必要。 可若只有这些,也是不行。 道德、家国情怀、仁义,这些也都是为君者具备。 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就是再完美的制度、再完美的法令,再强大的军队,也管不住人心。 更何况,军队、制度、法令,这些都脱胎于天下百姓,自然无法战胜天下百姓。 一味只知好勇斗狠,心中只有利害,而忘却仁义道德,失了人心,便是失了天下。 将国家权力这一公器以作私欲之用,早晚会出问题。 这些,都是他爹教给他的道理。 同时,他爹也用自己的一生在给他讲好这个道理。 大明再强,明军再厉害,火器大炮超越时代,可如果军心一乱,满盘皆输。 军心,何尝不是天下人心的表现。 北征漠北,乃蒙古部族袭扰边境所致。 天下归心。 此乃正道。 可若是在如今大明朝在连年的大战之下,百姓食不果腹下,还要在北征之后再因为朱家自己打一场内战,天下人心皆失。 这话,他爹朱高炽曾经反复说过好几遍。 战,不可轻起。 可备,而不可战。 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要当皇上,就得以天下百姓为重。若非如此,那龙椅上坐的是蒙古人、瓦剌人、还是咱们老朱家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对百姓又有什么关系? 凡事,要先谈,谈不妥,再谈! 反复的谈,反复的让步,直到最后非打不可了,再出兵。 权力,是公器。 什么是公器? 那不是一家一人的东西。 做任何事情,要让天下人都看到,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诚心,这才是正道! 国家不循正道,没有人支持你。 不向百姓施恩,没有人爱戴你。 耍威风,好勇斗狠,这很容易,学会受气,学会宽恕,学会容忍,这才是最难的! 当初在听自己老爹做这一番话时,朱瞻基便联想到了后世种种,后世世界,岂不如自己老爹口中所说,要让天下,让世界看到你有解决问题的诚心。 有担当,有责任。 若不受气、若不吃亏,若不容忍,这是担当吗? 若不再关键的时候节制,只是责任吗? 若无此二者,与旁人何异。 与那些烧杀掳夺的贼人何异。 若只想当个偏安一地的君主,这自然容易。 贼人敢犯,杀贼人。 谁人敢欺,虽远必诛。 可要坐到那个位置上,这二者便绝不可失。 况且后世还远不如敌寇。 就好像今日,五十万大明朝精锐,如果他朱瞻基这个太孙与外边的两位没有任何不同,都是只计较利害关系,却不心怀仁慈,不以天下百姓为重。 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外边的五十万大军势大,外人,天下人,何不助他们而覆灭他这位太孙? 岂不更好,更妥当? 就好像当初靖难,若不是那建文不怀仁义,一味强势削藩,若不是老爷子朱棣素来有贤名。 那靖难之役若能胜了才有鬼。 若老爷子和那建文一样,好好皇帝的臭脚不去捧,去捧一个装疯卖傻了多年的燕王? 再看今日之局势,若无他朱瞻基的老爹,太子朱高炽的仁义之名。 这朝廷的命令到了那山海关,有用吗? 五十万大军,谁不知道这仗谁打谁输 若天下之计较其利害关系,只要他那二叔三叔一声令下,所过之处可谓无人敢战。 那些官员将领们或许还能混个从龙之功。 可他们明白,为将,为臣者,以忠为先。 所以才会如此。 可是他这位太孙,日后的皇帝都不遵从这些没有写在法令中的规则,天下谁会遵从。 想着那些老爹生前讲过的话,站在原地的朱瞻基,心中也渐渐有了计较。 尽管这一场仗还没有开始。 也没有开打,但他心中却已经有了计较。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想到自己老爹生前的话后,便心中明了。 这一仗,看似打的是军队,实则完全不同。 若一支五十万的大军便可以将大明朝这么大的地界打下来,那历史上就不会出现打了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年的仗了。 春秋战国,打了五百年。 若真这么容易,这些历史也就不会存在了。 后世阿德,也早已统一世界了。 还谈什么精神,谈什么主义,谈什么信仰。 “起来吧。” 随着他面前的那名传令兵起身后,朱瞻基又说道:“这一路辛苦了,下去领赏休息吧。” 闻言,传令兵当即喊道:“多谢太孙殿下!” 说完,便走了出去。 而在那人离开之后,一旁的那些大臣们也都顿时露出了笑容,说道:“皇上的这封遗诏来的太是时候了,有了这封遗诏,朝廷便可在大义上站住脚了。” “是啊....” “还是皇上圣明,有......” “.......” 听着身边众人的话,朱瞻基却没有丝毫的高兴。 在想明白自己老爹曾经给他讲的那些道理后,朱瞻基明白这一场仗绝不能这么打。 想到这里,朱瞻基也不耽搁,当即对着众人一招手,在来到那书桌后坐下后,一边伸手去拿那毛笔,一边说道:“杨士奇!” 闻言,杨士奇赶忙来到近前,回道:“臣在。” “我命你即刻从顺天府筹措好酒一万坛,牛羊各一千头,赏银三百万两,上好大米两百万斤,命人即刻送往关外,传话三军,这是太子爷犒赏三军的,让他们吃好,喝好!” “另外,根据此前所有战报战功,你们兵部连夜拟定封赏将领名单,交由户部过审。” 听到这话,那杨士奇还在发愣,不明白太孙殿下这是突然之间怎么了。 刚刚还在说那关外的将士们补给粮草不多了,如果将他们困在关外,终有一日可以破敌。 可如今太孙殿下却突然又要大行封赏。 这不是资敌吗? 然而,朱瞻基显然并不会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直接皱眉问道:“听到没有!” 那杨士奇虽然对太孙殿下的这个办法觉得不妥,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忤逆太孙殿下他一样不敢,加上现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只能是赶忙躬身回话道:“微臣领命!” 在那杨士奇回话的同时,朱瞻基也是再次对着那吏部尚书说道:“王直!” “臣在!” “命你吏部连夜按照兵部准备好的封赏名单,提前预备好东西,我只给你们一日的时间,明日天黑之前,朝廷的人马必须上路。” “是!” 最后,朱瞻基将目光看向了那礼部尚书,说道:“吕震!” “臣在!” “皇上的丧葬事宜,即刻开办,传旨天下藩王,命他们收到旨意后即刻进京祭拜!” 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