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六章:民心即天下。 (第2/4页)
着朱瞻基此话说出,在场的那些官员们顿时有些犹豫的说道:“殿下,皇上驾崩的事情非同小可,若是如此轻率昭告天下,恐生异端啊!” 然而,面对那些内阁大学士们的话,朱瞻基却丝毫不在乎,说道:“皇上驾崩,此等大事岂是能瞒过去的?身为皇孙,我要是连皇爷爷驾崩的事情都瞒着天下人,瞒着那些各地的藩王,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认为?难不成,我们是要关起门,自己当皇帝?连自家人都不告诉?” 这件事不管是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所以朱瞻基压根不给他们任何反驳的机会。 “行了,这件事不用再议,你们遵照行事就是。” 见此,看到朱瞻基态度坚决,在场众人也不好说什么。 毕竟他们眼前的这位太孙可不是那些寻常的皇孙,他们这位太孙,心智坚定,一旦决定的事情,别人是劝说不了的。 这一点,从以往在监国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那时不过一个长孙,才刚刚领了监国之责,他可是敢将皇上亲自任命的内阁首辅扒了官服扔回去醒酒的人物。 尽管与刚愎自用沾不到任何关系,也听得进旁人劝说,可一旦决定好的事情,别人是劝说不了的。 那礼部尚书吕震,当即喊道:“臣,领命!” 听到这话后,朱瞻基也是又补充道:“传给各地藩王的旨意,我会自己拟定,你只需去准备其它的事情就好。” “是!” 在交代完这些后,朱瞻基又仔细的想了想,最后对那户部尚书夏元吉说道:“夏元吉。” “臣在。” “传旨天下各州府县,即日起,朝廷将为天下各州府县官员一体缴纳五险一金,按照官员品阶制定相应的俸禄补贴。除了官员外,入了朝廷编制的工匠、将士、郎中、差役等,全部一体缴纳。” 随着朱瞻基的话说完,那夏元吉当即说道:“殿下,如此多人的额外支出,户部无法满足这么大的支出啊!” 可朱瞻基却说道:“放心,大部分的开销都是由内库支出,户部只需要每年缴纳一部分的金额就行,数额不会太大。” 闻言,夏元吉倒也能接受,可还是说道:“不过,殿下,如今都这个时候了,再做这些,还有用吗?” 夏元吉的意思显而易见。 如今皇上驾崩,眼看着天下就要大乱,汉王赵王有可能就率军来攻了,这个时候再做这些讨好人心的事情,还有用吗? 其实又何止是夏元吉一人这么想,在场的大多人都是这么想。 但朱瞻基却只是笑了笑说道:“拉拢人心的事情,什么时候做都不为迟。再说,我朝官员工匠等俸禄本就不高,朝廷本就该做这些。行了,都下去办差去吧。” 闻言,在场众人纷纷对视一眼后,拱手对着朱瞻基告辞了。 看着众人离开,朱瞻基的脸色又重新恢复了冷清。 其实他朱瞻基还有一句话没有说。 “无论如何,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那二叔和三叔还没有将他朱瞻基这颗脑袋给砍了,他就要让天下人看看,他朱瞻基在这皇位之上,和汉王赵王在这皇位之上,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朱瞻基转头看了眼一旁通往后院的通道。 虽然有心这个时候先去瞧瞧母亲,可他也明白这个时候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随即,便对着场中唯一剩下的老三朱瞻墉以及如今的顺天府尹郭济,说道:“老三,你去后院看看娘,不要让她太过伤心了,你去陪着。” 闻言,老三朱瞻墉立马便点头朝着后院而去。 而朱瞻基也看向了场中最后的一个人,郭济,说道:“郭济。” 闻言,郭济赶忙拱手道:“臣在。” “如今京城的城防军都是你负责的?” 郭济点点头,道:“回殿下的话,事急从权,朝廷给的差事。” 朱瞻基点点头,道:“既然如此,那正好,回来的时候我瞧着城上的城防官兵是平日的两三倍,可是如此?” 郭济当即点头,回话道:“正是。” “行了,去将人撤下来吧,这么多人站在上面,让人害怕。就算大军真的攻过来了,这些人也不抵挡不了什么。到时候再安排上去就是了,这个时候不用如此。” “另外,京城的进出明日一早也恢复正常,该什么时候关城门就什么时候关城门,跟往日一样,不得擅自更改。” 郭济虽然不明白朱瞻基到底在想什么,但想到往日这位太孙殿下的手段,明白太孙殿下这么做必然有他的道理,便立马回道:“臣,领命!” 朱瞻基点点头,道:“行了,去办差吧,办完事情后就去休息,这些日子有的忙。” “谢殿下关心!” 随着这大堂之中的所有人都离开之后,朱瞻基长长的松了口气。 可就是再累,依旧还是从那桌面上取下一支毛笔,在那白纸之上写了起来。 “皇太孙朱瞻基谒见。” “侄儿朱瞻基奉太子之命,前往迎接皇上圣驾,于途中得京中急报,皇上驾崩于返京途中,急回,刚入京城府内,却又闻父亲太子病逝。” “侄儿惶恐。” “回想少时陪伴于皇上太子身前之日,离玩闹喜乐近,离正道远。行事只问心中欢喜,不问是非天下,为君之道实则一无所知,如今皇上太子接连逝世,侄儿坐卧不安,于此深悟往日种种是非,不由汗流浃背,深自后悔。” “皇上亲率大军北征得胜,为大明开不世之功,然得胜途中驾崩,实乃大明之哀,不详之兆。” “且不提北方戎敌正伺机反扑,天下各州府县,也有不臣之人蠢蠢欲动。” “欲分我大明疆土,毁我朱家根基。” “此前新政推行,侄儿虽得皇上恩准,言明此乃大明百年之根基所在,但年少行事未免武断,天下士绅,无不对侄儿恨之入骨。” “此番皇上驾崩,太子逝世,侄儿心甚惶恐,可左右环视,却见天下皆野心勃勃之辈,竟无一可倚之人。” “思来想去,唯念诸位叔叔可为侄儿助阵。” “欲请叔叔回京,祭奠皇上太子的同时,以安天下。” “天若假我十年为君,必效法太子,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以百姓之念为己念,与民休养,施恩天下。叔叔之恩,侄儿定当深记。” “书不尽言,不能亲至,望叔叔勿要见怪。” “侄儿,皇太孙朱瞻基。” 提笔的一瞬间,朱瞻基又仔细的反复查阅,在几经修改,确认无误后,便唤了一声门外护卫,命其将这折子的内容交到了礼部。 命其重新抄录,发往各地藩王之手。 在写完这封信后,朱瞻基也是再次提笔,开始写起了给二叔三叔的信。 这一次,倒是简单一些。 也没有多废话。 只言明与二叔之间的约定还算数,无论胜败留对方性命于世。 同时,劝说二叔三叔带着皇上尸骨回京。 如今皇上已逝,礼当入土为安。 身为人子人孙,就算有什么矛盾和争斗,也该先让皇上入土。 同时,将太子病逝的消息也告知了对方。 虽然这事情如今还不能公告与天下,但这种事情也瞒不过那二叔和三叔,与其让他们探知,还不如坦荡荡的告知对方。 写完这些,准备好一切后。 朱瞻基依旧还是坐在那老爹朱高炽日常所坐的椅子上,沉沉的思考着全局。 最后,不顾夜已深。 又命人重新将那杨士奇给叫了过来。 ............. 北边,山海关外。 五十万北征大军,除留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