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_第一百三十八章:好小子,好小子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八章:好小子,好小子啊! (第2/4页)

  这信中内容虽无太多家人感情表达,可却将朱瞻基那小子当时的心情给描述的清清楚楚。

    那些藩王叔叔们到底是如何想,他们不知道。

    可在听到这信中内容后,他们二人却是心情复杂。

    想想那小子当时的处境,兴冲冲的去接自己皇爷爷回京,前头还在长辈面前耍着宝,转头回来,长辈却已不在。

    还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连失两座靠山。

    爷爷死了,亲爹也死了。

    整个大明朝的万斤重担忽然之间便压在了他的身上。

    还要面对那关外大军的危险,境内四处隐藏的危机。

    尤其是那一句“回想少时陪伴于皇上太子身前之日,离玩闹喜乐近,离正道远。行事只问心中欢喜,不问是非天下,为君之道实则一无所知,如今皇上太子接连逝世,侄儿坐卧不安,于此深悟往日种种是非,不由汗流浃背,深自后悔。”。

    直击二人的心坎儿。

    他们这两个老头是老谋深算。

    可也是人啊。

    如今面对的,还是自己最疼爱的大孙子、亲儿子。

    想到那小子,小小年纪便遭此大难,‘心甚惶恐,可左右环视,却见天下皆野心勃勃之辈,竟无一可倚之人’,身为人父、爷爷的二人,真恨不得即刻便出山为大孙子排去万难,站在大孙子的身后,看看这天下到底谁人敢欺。

    若是可以,他们愿意给这儿孙打下万世的太平。

    可心中憋闷是憋闷,心疼是心疼,但他们更清楚的是,这些事情,这样一个阶段,是每一个身为君主之人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

    他们替不了,也挡不住。

    只要他们两个老头有真死的那天,这样的事情就终有一日会发生。

    所以,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让这样的局面出现在他们真死之后。

    如今就算那小子受了多大的欺负,遭了多少的罪,日后他们这二人都能给他重新拿回来。

    可若是真死了,那这小子就是再受多大的欺负,他们也无能为力了。

    不过在心中沉闷的同时,朱棣和朱高炽与常人不同。

    他们还是很快便在朱瞻基这一封传给各地藩王的信件中,听出了朱瞻基那小子这么做的目的。

    先是将皇上驾崩的事情公之于众,再将太子身故的消息以书信的方式传给各地藩王,这是要跟他的那些叔叔们套近乎,以后辈的身份,请各位叔叔来京中为其坐镇啊......

    还用透露太子身故的消息来拉近双方的关系,要知道,太子病逝后,可是全天下人都不清楚的。

    而朱瞻基这么做,一是在告诉这些藩王们,并不是做儿子的不愿意将太子病逝的消息公之于众,也不是要关起门来做皇帝。

    毕竟他本身就是太孙,这皇位本来就是他的。

    之所以这么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担心那天下的叛乱,为了以防万一,所以并没有将太子病逝的消息传出去。

    但是,你们这些藩王,可是他朱瞻基的叔叔们啊,所以便将这些内情告诉了这些叔叔们。

    意思就是说,我们是一家人,这个消息做侄儿的不能瞒你们。

    并且,将自己的身份压的极低,可以说几乎将自己太孙的身份给抛开了,只以侄儿的身份与诸多藩王谈话。

    意思就是在跟那些藩王说,叔叔们,现在侄儿我死了爷爷,又死了爹,如今这天下都是觊觎咱们老朱家皇位的人,侄儿我镇不住场面,还得请各位叔叔来坐镇啊。

    咱们都是一家人,你们可不能不帮侄儿啊。

    在当初靖难之后,老爷子朱棣在上位之后虽然并没有跟那建文帝一样,强行的削藩。

    但曾经身为藩王的他,自然也是清楚藩王存在对京师有多大威胁的。

    所以,尽管明面上并没有削藩,但是暗中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将那些藩王们的兵力给一减再减。

    如此一来,虽然朝廷还得养着这些藩王,但其手下没有了兵力,那么对于朝廷的威胁就大大减少了。

    说白了,在靖难之后,整个大明朝的藩王基本上就像是朝廷养的猪。

    以往这些人的身份虽然也很高,但在朝廷中却没有任何的实质性权力。

    将他们都喊到京城中来,对于朝廷而言并没有任何的威胁。

    但相反的,只要这些藩王们全部聚集在了朝廷当中,并且站在了朱瞻基这边的话,那么,在大义之上,朱瞻基便稳cao胜算。

    算是牢牢的站在了大义之上。

    规矩很早以前就有人定好了。

    如今,我朱瞻基是按照朝廷和老朱家自己定的规矩在做事。

    这天下,总没有人再说什么废话了吧?

    加上那些藩王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受人待见了,基本上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们见了,也就是碍于对方的身份,意思意思,但都清楚这些藩王们没有任何的实权。

    如今这位即将成为皇帝的太孙,能以如此低的姿态,请他们这些叔叔们进京帮他坐镇天下,对于这些藩王们而言,这就是信任和脸面啊。

    他们也都在这件事上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如果不出意外,这些人肯定会站在朱瞻基这边。

    想到这里,那院子中坐着的朱棣和朱高炽二人,便立马明白了朱瞻基这小子之所以这么做,还要将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的目的。

    他要先取大义!

    站在情理、大义之上。

    就好像那东汉末年,所有人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要这么做,就是为了在这大义之上站住脚。

    有了大义,那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义的,光明正大的。

    代表了整个朝廷,整个大明朝。

    如此一来,天下的官员、士族、百姓,在两者之间都会选择认可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人。

    想着这些,那朱棣和朱高炽不禁为自家那小子而感到惊叹。

    这小子的心思,还真是有些厉害啊......

    按照情报当中,这些事情,可无人对他讲过,也无人指点过什么。

    都是这小子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在刚刚知晓了目前处境后,便立马想到的办法。

    以这样一篇看似自省悔悟的信件,便得到了天下藩王们的认可,相比之下,在这位认可、尊敬、信任他们的大侄子朱瞻基和那向来蛮横的汉王赵王之间选择,该选谁,还用想吗?

    况且,如今这位大侄子太孙朱瞻基,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孙。

    是继皇帝、太子之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于情于理,他们也只有这么一个选择。

    他们是怎么也想不到,那小子年纪轻轻,是怎么会有这般老成的心思和手段?

    先是派遣封赏队伍到关外的军营之中,大赏特赏,就是没有捞到军功和军职的将士们,也都能捞到一些赏银和牛羊rou吃,过过嘴硬也算。

    总归是都得到了这小子的好处。

    让这些将士们都怀着一颗感恩朝廷的心,明白他们这些将士们都是谁的将士。

    吃的是谁家的rou,喝的是谁家的酒,拿的是谁家的赏银,又做的是谁家的军官。

    而在拉拢军队人心的同时,皇室内部也没有闲着,一封自省悔悟的信,便直接将全国的藩王都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虽然给不了朝廷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整个皇家却都站到了一起。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如今站在大义大势之上的朱瞻基,得到的便是全天下的支持。

    哪怕他一时半会儿可能在汉王和赵王的进攻中落入下风,但这满天下,可都是他朱瞻基的帮手。

    哪怕这些帮手们都很弱,可环视周遭,都是友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