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一章:战功之论 (第1/2页)
何为帅才? 能够统帅全军还得有着杰出指挥能力的人! 这不仅仅代表了兵事能力,还代表着超强的个人魅力! 所有的史书都是由成功之人书写的,特别是正史。 为君父稍微夸显一下文治武功乃是常例,甚至若是当朝皇帝脸皮厚一些或是脑子糊涂一些,这稍微两个字都可以去掉。 所以,别看史书里的开国皇帝都是那种战功赫赫,天赋其功的角色,实际上,能不能打仗或者说能不能得民心都不是很重要。 最为关键的反而是人格魅力! 你得手底下笼络足够的人才,这些人才数量和质量足够强得话,皇帝甚至只需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提出要求。 换个说法也行,许愿。 而往往这些个愿望极为同意,就是定鼎天下。 然后臣子们便开始为了主公的愿望而努力。 甚至若是臣子的能力足够,这个主公不想当皇帝都不行! 因为你不想当皇帝,但是你手下的人才想有从龙之功! 他们也想搏个富贵,最后的利益已经足够他们拼了命地将自家主公扶上那把龙椅! 区别只是,臣子数量够不够,能力租不租,主公的个人魅力足不足够,驭人术够不够强。 仅此而已。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军事帅才,几乎就是翻版的皇帝。 而刀兵才是权力的根子。 所谓政权,没有武力的保障不过就是镜花水月,要是试图改朝换代,军队也是必要中的必要。 那时候,皇帝会如何准备? 特别是开国那一批武勋里,帅才就不会只有一个! 因为皇帝在开国之前也需要平衡! 在赵国,赵飞廉哪怕再信任姜子良,也要有个韩重言来牵制。 这无关信任,而是必要。 首先不论姜子良的精力和能力够不够用,实际上到了局面一大的时候肯定是不够用的。 但是将所有军队放在一个人手里的时候,风险是无比巨大的,而且没有人牵制的局面也无法汇聚人心,蛋糕注定要被几个人分完,那些雄心壮志之辈,如何能看得上汤汤水水的残余? 所以开国的帅才一般是两个或是三个,少了政局危险,多了则是皇帝危险。 但是开国之后,一般而言,帅才就成了没什么大用反而成了大隐患的存在。 他们在基层军队里的影响力太大了。 虽说无论是何朝何代,调动军队都需要兵符。 这种兵符一般一分为二,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在这些将军手里。 只有在得到皇帝同意的时候,才会将一半的兵符交给将军,合而为一之后的兵符才有资格命令军队。 所以军中也有听令不听宣的说法。 但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能够在开国之功中称得上帅才的无一不是早早跟随主君之后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存在。 他们从微末之时就和士卒同吃同住,共进退。 那些老卒几乎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步步成为军队的中层干部。 新兵们是跟随着他的脚步一次次获得胜利。 再新一点的士兵则是在他们的威名中憧憬与敬畏。 这样的人,调动指挥军队哪里需要用到兵符! 无数中高层的军中将领几乎就是他们的弟子,他们的门客,在他们的心里,这些帅才是恩主,是至死不渝的旗帜! 能够调动这些人,已经保证了他们能够跳过兵符动用军队。 再加上他们自身的军事能力,和让军队敬仰信服的赫赫威名,国家里头,曾经让他们做过统帅的部队几乎都能被他们如臂指使! 而皇帝里头真的有几个是能打仗的? 即便你是真的能打仗,军事能力差不多的,但是皇帝真的能像他们一样将精力全部投入军队和战争吗? 皇帝带头冲锋陷阵吗?能真的长期与士兵同吃同住在军营吗? 显然,这不可能。 所以,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也许皇帝和统帅之间还有些难以抉择,但是对于军队里头低中高层的将领来说,统帅其实是要高于皇帝的。 这样一来,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大规模战争需求的情况下,这些帅才对于皇帝本人的威胁甚至比那些仗着一点点人就能造反的土匪头子还要高的多。 即便退一步来讲,皇帝本人能够确信自己对于这些帅才或是对于军队的掌控能力,也是要夺了他们的兵权,把他们当猪一样养在都城里,时时刻刻活在自己眼皮子地下才能放心。 当皇帝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若是这些帅才还活着,那就不好意思了,绝对杀你没商量。 甚至为了让新君的登基掌权过程顺利一些,皇帝还会选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