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_第二百五十章:继承之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章:继承之路 (第2/2页)

要封邑之主想办法,民间自然多的就是办法糊弄过去。

    但若是封邑之主要征兵,那封邑内绝对是踊跃的,除非这个主人把自己封地搞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毕竟,只要在主家身边有了位置,功劳很难被埋没,主家不记着你的好,他的封邑民心就散了。

    但是给皇帝当兵就不一样了,死了还好,抚恤很有可能拿到一部分,了不起拿不到,当然,能全部拿到这种稀罕事情就不提。

    但若是残了,还需要人照顾,那绝对就是拖累了自家。

    所以说,封邑就是贵勋最根本的东西,这一亩三分地是他们说了算的,哪怕后代没出息,也可以靠着封邑过活。

    老一辈积攒家底足够厚,后代哪怕是个败家子都能多败几年不是?

    更别提封邑就代表着更多的财富和兵源,要再积累军功更有本钱,所谓良性循环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国土就这么大,封邑封赏出去了,这部分土地就收不到赋税了!这部分子民不过是名头归在天子而已,实际上已经不算皇帝的子民了。

    所以说,爵位和封邑乃是绑定的,要升爵位,就必然会扩大贵勋的封邑,这乃是死循环。

    当然,他们不会想到,赵何想的是只升爵,不赏地。

    因为这样,估计这场风波还能再大几倍,他的皇位那就是真的坐不稳当了。

    若不是实打实的军功,其实还有个做法,就是封赏散官,但是此次是积累的泰山演武的功劳,加上泰山演武四国下注,赢回来的乃是别国的筹码。

    大家早就约定好的分成,若是不给,不仅仅是皇家失信,更是法度皆无。

    所以,现在貌似进入了死循环。

    重臣劝不动赵何,赵何又下不来台。

    关键的是,那帮子贵勋不满意,还会接着闹,现在只是在朝上闹,还算是好,摆出来是为了让这个皇帝看,我们不满意了,其实并没有反意。

    若是人家不闹了,暗地里有些动作,这个皇位还真就是不稳了。

    赵何从来没想过,赵飞廉可不止一个儿子,更不得止他一个子孙。

    当初赵丹上位,乃是事急托孤!

    说的难听点,就是赵飞廉不是不想好好培养继承人慢慢挑选,而是来不及!

    再加上赵丹品德出众,更关键的是和姜子良的那份香火情够靠得住,只要姜子良能光明正大站在他身边,谁还敢起风浪?

    而赵丹让赵何继位,那就不得不说到儒家的手段了。

    虽说儒家多少年没能出圣人,可是儒家对于权力的把握不知道上升了多少个档次。

    当初孔圣不过是个云游的儒生,说到底,没人看得上他,了不起给个小官意思意思。

    孔圣自己也没想着一定要当官,收了很多学生,教育上也没像如今这样什么四书五经。

    当初儒门有个屁的书卷啊,都是在竹简上刻字!

    最早的时候,孔圣那是连竹简都没有的。

    不过是言传身教而已,自己好好做,把道理掰碎了讲明白,遇事讲事,遇人推理,这才教出了七十二圣贤。

    然后是这七十二圣贤把孔圣的一言一行又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这才有了儒家圣典《论语》。

    这可不是孔圣自己著书,乃是后人仰慕整理,并且千万年来一直作为儒门的首要典籍!

    哪里像后来的儒门那些大佬,动不动自己写书,规定这个要读那个要背。

    没了孔圣那种悲天悯人和言传身教,反而拉出来一大堆条条框框的规矩条例。

    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干嘛的?用来推崇自身,顺便也能配合统治。

    第二点就让所有的皇帝都看上了,干脆就让儒门按着这个路子发展。

    这就走歪了路,但是不得不说,儒门顺理成章就成了朝廷里文官的最大阵营。

    是个文官最少六七个是儒家的身份。

    所以说,儒家对于权力,还有所谓的帝王术,那确实有着独到的研究。

    导致了很多帝王,培养后代的时候,儒家成了必修课。

    赵丹这一代比较惨,从赵飞廉起,各大子家就不愿意投资他。

    首先就是他的出身,实在太低,没人能想到他真的能建立国家,成就九五之位。

    再就是赵飞廉和姜子良的关系。

    都知道姜子良乃是赵国的顶梁柱之一,还是最粗的那一根,关键就是姜子良出身道门,又不是正宗,他成了名,道家也不是没想过拉关系,奈何姜子良根本不鸟他们。

    这就导致了,道门没办法,干脆不理他,其他子家又进不去,谁知道进去了能不能被重用?

    所以赵丹乃是顺其自然长成。

    而赵何,又是另一个局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