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劝谏 (第1/2页)
赵丹继位之后,仁德慈善之名那是相当响亮。 慢慢地很多子家都愿意到赵国试试运气。 毕竟赵国国土在四国之中最为富庶,大小也是与秦相差无几。 但关键就是,儒家也是这么想的。 从最初的实干来说,当真是儒家比较强。 最初的时候,儒门弟子要能力有能力,要吃苦能吃苦。 所以在一票子臣子中,儒门子弟顺利脱颖而出,将儒门的思想传递出来。 直到最后赵何也是受儒门思想影响最大。 正是因此,赵何受到了儒家最多最有力的支持。 在姜子良没有明确表态的时候,儒家这一份有力支持是赵何能够继位的重要因素! 毕竟赵丹耳根子偏软,而儒家在口舌上的功夫也足够出众。 但问题就是,赵何并不是没有亲兄弟。 而且还不算太少。 在赵何继位之前,这些人都封王就蕃了。 但若是有朝一日,赵何这个位置做不稳当,这些人可不就是天然最好的代替着么! 虽然赵何一时没想起来,但这些大臣可不是不了解。 在赵国,只要姜家对赵氏没想法,谁也不能从赵氏手里夺了江山去。 但关键是,赵氏的江山,并不一定要在你赵何手里吧? 特别是,无才无德还只顾权财,现在连贵勋都起了众怨。 其实这些心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有。 赵丹当初的遗诏也是姜子良帮着宣布的,所以一众臣子按着先君的遗诏辅佐新主。 原以为不过是新主不懂事,慢慢在朝中打磨,自然而然也是一代人君。 不想他如何出色,哪怕只是做好守成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成想,儒门出问题更早。 儒门在赵何继位的事情上,算的上从龙大功,甚至在赵何心里,还是首功。 所以对待儒门的态度,赵何还是相当亲近和信任。 现今赵国朝堂,文官队列中儒门子弟所占要在七成以上! 但关键是,富贵易忘本。 为了更好地分辨人才,赵国的科举乃是仿照前朝,又作了一些改变。 儒家经典的考察占比成了主要,再加上一些策论和诗歌,那完完全全给儒家占了绝对优势。 但是这样一来,也代表着选出来的人未必有着真才实学。 与兵法一样,纸上谈兵之人实在太多。 考察之书,哪怕不算少,对于一个记忆力稍微好些的人来说都不是难事,更别提儒家可从来都不不缺修炼典籍。 修炼士回头要死记硬背,这些书籍不过是饮水吃饭般轻易。 再加上所谓的策论,往往有迹可循,想要猜题也并不算很难。 毕竟,出题之人乃是帝师,但凡还只要是人,他的死路总是可以被揣测。 皇帝的心思都能被人揣测,更别提这些人。 一堆同出一门的子弟,要揣测寥寥数人的路数,也不算很难。 所以,儒门子弟慢慢就变成了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 读书一高,还实干个屁啊,春花秋月不美还是晨风晚霞不丽,既然是高雅,自然就不屑于再入凡尘。 百信如何、民生如何,再也比不得圣人言语。 儒家变了,赵何自然也就变了。 在他看来,儒家自然是铁杆的保皇党,他在位一日,儒家才有一日的威风富贵! 若是换一个其他兄弟,儒家的影响有没有现在的一半都不好说。 其实赵何的想法没错,他的几个兄弟,就真没几个像他一般受儒家影响这般大。 毕竟儒家下注,着重在赵何,而其他人背后,自有各家。 儒门在继位之君上赢了一手,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堂权力。 但是这个权利,仅限于文臣! 文臣乃是君主家臣的角色,说实话,那是皇帝的信任给了他们底气。 要是皇帝不愿意,拿掉一个文臣远远要简单过拿掉一个武将乃至贵勋! 所以,文臣之利,在于大义、在于喉舌。 而此次,赵何并不占大义。 以君主之尊,昧臣下之功,以社稷之名,举无用心腹。 无论怎么说,赵何都说不过去。 哪怕那帮子文臣给他文过饰非,只要贵勋起了主意要掀桌子,一切都是遮掩不住的! 因为在普通时候,文臣自然是极其强大的力量,但是当足够数量的贵勋抱团起来,文臣就不算什么了。 特别是在首辅都不站皇帝这边的时候。 所以,萧禄在听到赵何如此言语,不再出言,他已是死了心。 保皇未必,只保赵家就行了。 而最为着急的,反而是那另外三位儒门的宰相。 他们必须保住赵何,没了赵何,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