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_第二百五十一章:劝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一章:劝谏 (第2/2页)

儒门大好形势,说不得就是过眼云烟。

    其中那位号称正气浩然的张相公出言了。

    “陛下,事已至此,并非推诿之时,无非是如何妥当处理,想必陛下绝不会争些许小利得失,若是有些短缺,想必朝臣之中,可以略略相补。”

    这是准备帮着赵何填补亏空?

    也亏的儒门这位浩然公了!

    竟是要为了这位天子去掏文臣家底!

    其实想想,于公于私都没什么问题。

    于公而言,符合他们儒家君父为天的准则,毕竟只要赵何还在这张龙椅上坐一天,他就是一天的大赵之主。

    而于私,就更好解释。儒家在赵国能有这么大场面,说到底还是因为赵何这个天子,换个人来,这场面又是另外的模样了。更别提这位张相公,宰辅之位也是赵何一力提拔。

    从一个寒门士子,到现在的一朝之相,绝大多数文臣那是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但正因为是他提出来的,也不算太出人意料。

    这位浩然公,原名张遂,字增仕。

    出身乃是江南一个穷苦人家,七岁而孤,由寡母抚养长大。

    一个身体并算不上健康的母亲,实在是很难撑起一个四面漏风的家。

    所以这位浩然公小时候挨饿那是常事。

    不过对于读书,他的母亲有着清晰的认知。

    因为家穷的缘故,习武那是想都别想了,光光伙食这一关就过不去,吃的不好身子跟不上,习武就是去送死。

    正所谓穷文富武。

    而读书还有另外一条路。

    儒门的修炼法并不是烂大街的货色,但是儒门的典籍并不难弄到。

    即便如此,也不是小时候的张遂家里能够负担的。

    所以,全靠借。

    书院,那是去蹭的,家里没有钱,付不起束脩,那就在院子里偷听。

    没有书本,那就问那些富贵人家得孩子借,给他们做完功课就行,多的是人愿意借给他。

    一开始,那书院里的先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之后在布置的功课里发现了端倪。

    能够到书院读书的孩子,几乎没有穷人。

    穷人负担不起束脩还是其次,很少有穷人会懂读书的意义和能量。

    所以学生里头,没几个算是用功的。

    但是当那特别捣蛋无心学习的两三个孩子,突然之间功课的字迹变了,内容也变了的时候,先生就发觉了不对劲。

    之后便很好理解,那个先生暗中发现了张遂代做功课,此后直接让张遂在窗外听课,还特意把窗户打开,上课的声音都大了几分。

    张遂靠着那些知识,成了当地最小的童生,也是当初赵何登基之后,所改制的科举,第一批进士。

    直到当初第一次鹿鸣宴。

    鹿鸣宴乃是赵何登基之后,为了笼络新科进士特异在宫内举办的晚宴。

    乃是新科进士得慕天颜的机会,也是皇帝了解人才的场合。

    那一场,赵何见到了衣着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张遂。

    他身上总有着一种鲜明又特殊的东西,就像儒家典籍中所说“贫贱不能移”。

    所以赵何看中了他,扶持了他。

    甚至张遂后来修炼的功法,都不是儒门所传,而是宫内给他的。

    因为张遂平生做人坦荡,为官正气,所以称之为浩然公。

    当然,这也是在他做了宰相之后。

    正所谓“无善养吾浩然之气”。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死心眼,这样的人还真就不少。

    所以,张遂受赵何大恩,能想出这样奇葩的法子,一点都不算稀奇。

    不过若是今天上书房的奏对传了出去,这位浩然公以后在文臣的圈子里可就不好混了,背后戳他脊梁骨的绝对是大有人在。

    你张相公自己要出钱帮皇帝补亏空那是你的事,你别拉上所有文臣啊。

    说实话,文官哪里有靠着俸禄活着的,也就寥寥几位算得上清廉,别看平日里一个个哭穷,那都是做给皇帝看的,在自己家里指不着怎么奢侈呢。

    但要是让他们拿出点钱财来帮皇帝补亏空,那是没谁愿意的。

    现在你张相公倒好,一句话,把所有文臣都拉上了。

    你这让他们如何是好,出还是不出?

    不出吧,当皇帝惦记上可不是好事,这一位可是出了名的小心眼。

    出吧,自己那几个俸禄,平日里的哭穷,要真拿出来还不暴露了?

    总不能拿几个铜板应付应付,到时候打了那一位的脸,还不如不出呢!

    他们自然是不敢记恨天子,火力都要集中到这位浩然公身上去。

    所以这位张相公,真的算是为了这个君父豁出去了。

    其他几位宰辅也是看着张遂心中感慨,当然,也是有些不舒服。

    本该是劝谏君主,怎么变成自己舍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