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一章:转战 (第1/2页)
而且,其他商人还真就很难把责任归到多宝阁头上。 因为黄树早早放出风去。 多宝阁在赵国已是开始抛售,因为多年来经营不善以及压力过大,多宝阁准备撤出赵国市场。 明眼人都知道所谓的经营不善完全就是托词,可是这个压力过大却是商人们都有所体会的。 一年比一年甚至一季比一季更高的商税,让做生意的都快到了极限。 以前的扶持,现在也就是个场面样子,官服也没人再尽心尽力帮助这些商人。 倒是收税的时候,一丝不落。 所以,眼看着多宝阁准备撤出,许多商人也蠢蠢欲动。 正所谓兔死狐悲。 多宝阁这般家底,这般能耐,都在赵国扛不下去了,那那些小门小户哪里还能忍得住。 多宝阁走了,倒霉的就轮到他们,所以干脆也早点走。 壮士断腕而已。 所以一瞬间,很多东西都像不要钱一样降价。 整个赵国都开始疯狂买卖。 刚开始的时候,掌管商税民政的官员还一头雾水。 毕竟获利的是老百姓和朝廷。 物价便宜了,老百姓自然受益,贸易增大,商税自然就上去。 但是这好像是末日前的狂欢。 因为没有货物在补充输入。 完全就是抛货之后,准备全员撤出的模样。 虽说多宝阁还有着很多固定资产和来不及抛售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赵国总不能直接下手吧? 人家可以撤出去时候慢慢再处理。 但是赵国呢?无论是国力还是贸易,一下子就回到了多少年前?这可不是一个多宝阁能起的作用,而是多宝阁引起了一系列,多少商家的联合作用。 毕竟,若是多宝阁在,还有个大头在前面顶着,赵何一时半会儿还注意不到其他商户,但若是多宝阁不在,那本该在多宝阁身上出的羊毛,那可不就要分摊到所有商户头上了么! 赵国的商税已是大大压缩了商人获利的空间,若是进一步下去,没有哪个商人是愿意继续在这边做生意的。 总不能真的拿着身家性命来供养君主吧? 儒家整天喊这一套,要真让他们自己这么干,怕也是没几个人能真的做到吧? 这就是所谓的连锁反应了。 赵国朝廷上还是有人能干事的,第一时间就感觉到了风向不对。 先是主事的官员写了折子报上去,经过尚书台和内阁之后,也被转到了皇帝案头。 但关键是赵何根本没有引起注意。 在他看来,这问题不难解决。 多宝阁撤了,他可以再扶持一批么。 了不起先让其他商人缓一缓,给点甜头,顺便还能扶持一些自己手底下的人。 本来让别人赚去的钱,最后还是要回到他的口袋里,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那些朝中大臣怕是不想担责,所以才如此着急忙慌。 赵何就等着接盘呢。 那么多商户,齐齐撤出去,这得留下多少贱卖处理的产业? 到时候他稍微花点,甚至让下头那些有念头的人花点手段,就可以平白占下来。 占下来了还得念着他的恩德,就能在里头占个股,甚至是大头。 这就相当于他赵何能在这些区块里都分润好处。 一举多得。 这就是典型的想当然和眼高手低了。 商人行事,可并不是那么简单。 小商户的利润,都在于货物的特色和质量,往往掌柜和东家都要花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头,保证自家的货物独一无二或是质量上乘,才有利可图。 这就涉及了货源问题。 这需要经验,还有时间。 而想快速找人接手这些空缺,无疑是非常难的。 他赵何手里有多少人?又能有多少人愿意去从事这一行?还得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辛辛苦苦去干事,做完了绝大多数利润还要上贡给赵何,这等于是拿自家所有的能力和辛苦来换一个比伙计好不了太多的位置。谁肯呢? 再就是大商行,除了多宝阁的退出,其他大商行也开始有意识地削减自己的摊子。 归其根本就是利润了,当然,他们没有黄树做的那么快,也没有那么彻底。 可这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这些大商行,一则是货物的种类齐全,那些珍惜之物也各有特色。 但从普通货物来说,他们都是跑量的,单件的利润都很小,但是量大起来,也是非常可观。 商税一涨,对这些买卖的伤害最大。 本来就薄利多销,商税一涨起来,这些个买卖就没有必要继续了。 因为这利润已经低到不适合再铺开这么大的摊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