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楼烦部落 (第1/3页)
柳槐里是小寒山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东南有一片地方叫作老马场,据说是过去某个时候官府用来作养马用的场所,到如今不知已经荒废了多少年。 有道是:南人乘舟,北人骑马。姑苏地处吴中,号称江南鱼米之乡,这个地方本就沟河遍布,阡陌交错,乘马虽快却远不如舟船便捷。 所以说,在这里养马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过去的确有官府在此设置有养马的场所,当时是打算以作为战时的储备之用,但江南气候本来潮湿多雨,并不适宜马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时间不长,这个马场便遭到废弃。 官府养马尚且无能为力,如果是私人想在姑苏这个地方养马,确实就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可是,在这段时间里,不知何人突然便在这里养起了几匹马来! 不过。也可能不用奇怪,毕竟这世上有钱人多的是,想怎么玩儿不行?弄几匹马消消遣,那还不是小菜一碟?还有就是一些特别爱马、喜欢马的人,豢养个几匹,留着自己玩玩的。 如果是他们这么做的,那是不是就非常正常了? 沈霞裳刚到庄前,正在辨别道路,便听到村东口那老马场处传来了马嘶鸣的声音,沈霞裳心道:“这厮是要乘马逃跑的呀,也难怪,这地方近临官道,四通八达,正是脱身的好地方。 一想至此,沈霞裳几个起落便已经来到了老马场,那冯雅雨却早已经不见踪影,只有陆续不断传来的马蹄声,听声音,已经向着东北的方向渐去渐远。 沈霞裳飞身跃上一匹马的马背,连马鞍都没来得及装上,双腿一夹,就听那马希津津地一声长嘶,撒开四蹄便部出马场向东追去。 谁承想,沈霞裳这一追,竟然追了一个多月! 这一个多月,沈霞裳是衣不解带,马不停蹄,风餐露宿,晓行夜住,不敢丝毫懈怠,一路不停地追踪下去,只可惜,那冯雅雨忒也的狡猾,想捉住他,着实不易! 原来,那冯雅雨早已做好准备,从开始看他逃走的路线便知,沈霞裳判断,他的确就是准备去投奔那位在辽东的朋友,而且马匹什么的都是早已就备好了的! 当时正值酷暑,毕竟沈霞裳当时从老马场骑来的那匹马并非良驹,虽然中间也换乘了两匹马,但都不过是寻常的马匹,每天顶多也就只能走个二三百里的路程而已。 不过,幸好一路追去,当过了徐州、济南的时候,路上仍能探听到冯雅雨的踪迹。 沈霞裳当时还曾心道:便是比他晚点,自己终归也能到得那辽东,只要能找到他的人,就不怕他飞上天去! 就这样一路追去,直到过了QHD,出了山海关,却发现冯雅雨却奔燕山的方向去了。 这让沈霞裳不免有些疑惑,不知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又一想,心里明白了,那厮是想迷惑于我,好让我看不出他的真实的目标意图,给我来个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嘿嘿,沈霞裳心道,我倒要看看你究竟能有什么花花肠子! 到了燕山之后,果然未见冯雅雨做任何停留,直接穿过燕京奔野狐岭而去,沈霞裳心道:绕这么一大圈,终究还是要往辽东去呀! 于是沈霞裳也即刻向着野狐岭的方向穷追不舍而去! 到达野狐岭时日已近午,沈霞裳久知此地乃为古战场,此番到此,正该登临凭吊一番,因此便将马拴在岭下附近人家,便向着地势较高的岭峰攀去,着意要登高一览! 当自岭南坡经过一番攀爬,最终站到岭上的最高处时,沈霞裳但觉风动衣襟,天茫地阔。展目先向南望去,近山诸岭苍翠,晴岚可爱,而极目处但觉群山迤逦,莽莽苍苍的八百里太行竟然可作俯视! 再往北顾,此岭仿若天限,中原之风至此似已隔绝,但见眼前一片荒芜,偶有几抹绿色,仿佛点缀一般,但终究显得寒凉凄清。当前正值盛夏,犹然如此,若到秋冬,恐怕只有寒烟衰草,漫天沙尘而已。 遥想当年金、蒙两国大战于此,仿佛耳畔犹能听到那震天动地的喊杀声。 金朝与蒙古国曾在野狐岭曾经爆发过决定双方国运走向的决定性战役,这就是史称的野狐岭战役。这次战役由成吉思汗指挥,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典范。 在这次战役中,成吉思汗集中指挥十万大军,金朝集结了近五十万大军由完颜承裕指挥,在此欲与之决战。 不过,在后来的大战中,成吉思汗指挥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金朝军队,特别是一战击溃金国大军中路的十万精锐之师,使金朝的军队军心基本上已经崩溃瓦解。后蒙古军队再趁胜扩大战果,最终大胜。 金国在此次战役中伤亡二十余万众,余众尽皆逃散,从此再也没有能力与蒙古铁骑相抗衡。 此战之后,金国连连挫败,局势一泻千里,后才又引发金国内部发生弑君政变,更进一步地加速了金国的灭亡。 这场战役不仅彻底决定了蒙金交战双方政权的命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走势与格局。 沈霞裳不由感叹,就眼前这么一片不象样的地方,它的下面不知埋葬着多少“春闺梦中人”!都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地方枯朽的又何止是“万骨”?想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想象着当年战况的惨烈,再看看眼前的荒凉,沈霞裳内心感慨万端,忖道,抛开一时的胜败而言,不管是霸业王权,荣华富贵,还是秦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