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青玉书院 (第2/2页)
多少啊?” 宁云卿不懂这些,只道:“我问过几家当铺,多有不诚之言,不知贵铺诚意如何?” 青衣伙计笑道:“公子放心,永安当铺绝无欺客之心。此玉可当纹银十五两,公子以为如何?” 宁云卿放下茶盏,将玉佩收入怀内,摇头道:“祖上传下的旧物,子孙不肖,拿来换钱。少于二十两便更是大大辱没先人,你休要再言。” 无论郡县城池,文庙和官衙皆是不可少的建筑。武阳的文庙位于城东杏林街。街道两边旗幌招展,皆是售卖笔墨纸砚、书册绘本的店铺,往来多为青衫学子、官员名家。梅村先生曾道,武阳满城文气,半数落在杏林街,半数落于青玉书院,东西交相辉映。 宁云卿揣着沉甸甸的十八两银子,兴高采烈地逛起书铺画摊。他本是个世俗爱耍性子,在山里这些天满目荒凉,今日见了古代锦绣繁华地,自然爱得不行。 最后,卖了个竹书箱、圣贤画像、一本图册和些笔墨宣纸,不过花去一两半的银子。 “这钱真耐用啊!” 武阳县文教昌盛,本朝以降,出过位一位相公,三位尚书,文庙规制胜过寻常府城不少。 进入庙门。 当间露台,是祭祀舞乐之地,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黄铜香炉,燃烧桐油火炬,经年不息。 正中先贤殿内是九位儒家圣人神像,左庑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右庑供奉历朝名臣宿儒牌位。 此时,正值正午,庙内寥寥无人。 走进先贤殿,九道目光垂下,心藏jianian邪之辈初入,心神胆魄必为其所摄。 宁云卿缩了缩脖子,走到右三奉祀位前。那位圣人腰间悬剑,手持玉笏,眼神无比坚毅。 他将画卷在祭台上缓缓展开,那两尺小像,正是上方三丈圣塑的缩影。 画卷背面是一首诗,油墨方干。 《赠南雾山陈文昭公》 满池碧血草檄文,一剑光寒六千里。 岂惧妖魔和鬼魅,丹心正气参天地。 宁云卿整肃衣襟,躬身三拜,轻声道:“后学弟子宁云卿,武阳县瓦罐村人士。五岁习文,八岁学经,立志为斩山中妖魔人世jianian邪而读书。愿向圣人求取一缕文气,儒道开蒙,青青子衿,不忘初心。” 一丝白气从上方投下,飞入书生脑海。 轰鸣一声,眼前景象变换。 那丝白气识海中穿梭往来,极为凌厉不驯,宁云卿试图用意识去控制,却见一副画面缓缓展开。 ……巍巍高崖,千舟连横。烈火席卷,元军围困。二十万军民浮槎海上,生无路,死无葬。 绝望之际,但见元军身后烟尘起。 三千精骑突入军阵,当先白衣文士跃马高崖,一剑杀了数百虎士护卫中的张弘范。 乾坤扭转,天地变色。 那白衣文士拨马回望,轻笑道:“秉持浩然正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纵百死尤未悔也,汝能持否?” 宁云卿在那人注视之下,五脏六腑都透明了般,战战兢兢许久,艰难开口道:“能…能持!” 他再睁开眼时,清风徐来,气势凛然。整个人脱胎换骨一般。 “好啊,好一个少年郎。” 大殿内不知什么时候站了位老者。 那人布衣木簪,相貌普通,气质却使人肃然起敬。 他看着宁云卿许久,露出一丝微笑:“诗文寻常,人也一般。少年郎,愿意拜老夫为师吗?” 宁云卿还沉浸在方才景象,压根没听清老者说了什么。待晃过神,第一反应低头摸了摸口袋。 还好,天可怜见,那剩下的十七两银子没丢。 不但银子没丢,还凭空多出本画册。书生皱起眉头,翻开扉页,红裙轻掩,冰肌玉骨,映入眼帘的是雄壮山峦……好一个倾国倾城的绝色妖孽,却需找个地方好好品鉴一番。 虽说前世也算见多识广,但知识这玩意,终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书生满眼感激地抬头望向老九位,也不知是那位圣人赐予的宝物。 他随即警惕地看了眼身边的布衣老者,连忙将那画册收入怀中,拍拍屁股转身出去大殿。 老者欲言又止,只朝少年背影轻声说了句:“好一个身怀浩然正气的少年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