泠棽低手_楔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楔子 (第3/4页)

兴趣。而且费用不低。更为关键因素,他吃鱼费事,太慢,鱼卡太多。所以,即使这些活动很多当地人喜欢,泠棽是一百个真心不喜欢。

    沿湖大道有十八公里。要经过两座大桥,一座叫五华寺大桥,一座叫九庵大桥,都是二公里的大桥,两桥相聚五里。这也是重要的旅游地。每逢观音生辰,这俩处更是灯火通明,整夜候着信善男女,从桥的一段排队往寺庙山上去,那场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

    捐款碑上秘密麻麻的人名,每六七年就添功德碑,这样的财力支持,寺庙越建越富丽堂皇。

    小孩最喜欢山上的六斋居,虽说都是素食,味道一绝。这扬城本就是个美食古城,进六斋居掌勺人算是一等一的大师傅。慕名来吃的也不在少数。

    先过九庵桥,再过五华桥,离珏黄镇那是越来越近了。这里的空气湿润了许多,时不时的闻到鱼腥味。

    前面有三条路,一条向西北蜿蜒北上扬岸路,4车道,经过九座私修的小桥,它把珏黄的分成两半,一半是合村,一半是嘉毅村,直通公岸镇。一条是两年前建的直北上,八车道,汇合与满水公路的沿湖大道珏黄段,绿化做得极好。

    还有一条弯曲向北的老路。当地人叫它‘天路’,是一条民国初期建的。日本军屠城时,一路鲜血染红,浓厚而悲壮的记忆分外沉重。路的两旁有无数个草葬坟头,还有一个叫方舒婷的烈士墓,当地的学生每年步行几公里,在清明节,排队去献花。

    这条路,是悲壮的,沉重的,反而是寂静地方,满满碎石压平的路不宽约五米吧,路旁是青石砌成的暗排水沟,水声流出咚咚声,是寂寞的呐喊声。平时赶路人鲜少走,或者白天拖拉机,小型的农用机会选这里走。没有路灯,夜晚谁会走这年久失去繁华的天路?此时,天空渐渐变成了暗黄、暗红、灰黑色、黑色,不见明月,不见星空。

    泠棽毫不犹豫,自行车快速上了这条天路。

    在弱光下,极其认真也分辨不出,哪是路,哪是沟!骑车的速度放慢了不少。在浑然一体地黑色中,耳朵依稀听出路两旁的高草被风浮动的声音,配着暗排水沟里的咚咚声,和密林中气势磅礴飒飒的宽叶声。眼睛似乎成了摆设,耳朵占了主战场。

    泠棽的耳朵极好,这些细微地声响足够代替眼睛,寻得方向,慢慢骑。

    空中‘熬熬熬’叫着,是只幼年白鹤,珍惜的很,享受这样的鸣叫,跟打招呼一样一样的。

    若是冬天日落时分,这里成群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这条路。需要明确一点的是,乌鸦并非是特指某一种鸟,而是人们对于鸦科鸦属成员的泛称。常见的乌鸦有主要大嘴乌鸦,也会偶而小嘴乌鸦或达乌里寒鸦、秃鼻乌鸦。当然,最少见的却是叫声深沉的雕鸮。

    现在,这里可是住藏者胜多,泠棽笑了。几只野兔在跳。黄鼬刺猬合作啃长虫。麻雀翅膀扇得极快。蛙的演唱会盛势浩大。狐轻跳隐蔽,鹳抖抖翅膀展了余威,翙翙。

    远离了灯光,就是它们的天下。在泠棽心中,这条路是极有趣的,是个小乐园,是探险的。还有这里有很多很多记忆,虽远但深。

    路微微向东偏了点,空气中充满鱼腥味。两侧出现了点点灯光,是从行孤影单的矮小房子透出来的,是看鱼塘人的。有二十亩,四十亩的大小鱼塘几十个,引着湖里的活水养着鱼虾蟹。是这里的老渔民了,他们年龄基本在55岁向上,年轻人是不愿意苦守着这份孤独的。最年长的是位91岁的姓谢的老翁,打春时欲与渔业签了五年的合约,他儿子没到场,渔业没肯跟他签。他就到镇政府投诉歧视老人。这事经过上邗街道的工作人员协调后解决了。‘老人退休后的权利’成了上半年珏黄镇的老人热议的话题之一。

    老远听到狗嚎,泠棽将脖子上的口哨含嘴里,一长声,俩短声,狗顿时没有意见了,乖乖回家休息了。这里的孩子来着玩都知道带上口哨,与这里的忠实盟友打个招呼。白天鱼塘四周的小梗路是骑车最佳地,是本地小孩一大乐园,孩子多笑声多,自由玩乐。

    这里还有个特色,赶鸭。公岸镇盛产鸭子。那里的人十个里有八个是养鸭的。那里养鸭都要向走扬城十来个镇来回赶。他们在珏黄镇的时间最长。这里稻田最多,这里鱼塘也多。鸭子对鱼虾也感兴趣。这就对赶鸭人提了高要求,赶鸭人赶鸭也是带口哨的,他们吹出两长声,一短声,每家的鱼塘家的狗就都出来,随着更复杂的哨声配合赶鸭人一起赶鸭,这些鸭就会绕开鱼塘不敢动鱼虾的念头。这时的鸭群时不时的拍翅扑腾,这场景相当壮阔,小天鹅舞,也没这漂亮。

    前面,就是普济寺。相传宋朝时期,有个姓吴有钱人家的公子在那日日读书,考取功名后,留一书童常年守着这院子。书童识字。本地人将小孩送来这认识字,演变成旧时的学堂,后来从这出去了不少知府类的大官,使得珏黄镇在扬城一带很有名气。渐渐就变成考功名前叩拜的地。现在,变成当地人求神拜佛的地了。有段时间破迷信,这里围墙的大石料被挖去镇中心盖大会堂去了,那个大会堂可是一代人的看电影,看扬戏豪华奢侈活动。可惜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现在就剩些烧黑的废弃石块了。

    普济寺西南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挖出过春秋时期的墓葬,随葬品现在在扬城博物馆里,墓主人姓姒,好像是亡国诸侯,很有历史价值。

    又经过几片竹林花木园,已经远远看到学校了,南北方向的路,路东是中、小学校和镇卫生医院,路西是3000多学生的5年大专旅游学校。

    向北500米有个圆弧型广场,这就是镇中心了,有一个超过镇标准的24小时的城市图书馆,和一个特现代的电影院,还有当地人最最喜欢的扬戏场,扬戏场的地就是原来大会堂的地,可惜了一场火白白烧毁了普济寺围墙的大石料建的大会堂。

    这里的路上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