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回 鬼谷谜解寻父路 踏遍河川入青州 (第2/3页)
景致,观览青州古城风韵,则是历历在目,真是心神具畅,是个修道养生的好地方。山腰间便建有道观古庙,是个神教毕集的绝美去处。可是在战国古代时候,却为世间隐者所居之地,并未形成如今的旅游胜地。 再说王栩在青州城内,却打听到这云洞山中,住着一位姓孙的老人,独自以山洞为家,身边只有一个老者同伴,伺候其生活起居,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却还不肯离开此处。可谁也不知其来历,又是何方高人隐士,却也好似是当地不远处人,听其语音辨别,见或是北面地方乡音,竟是个神秘而安闲怪异之人。王栩打听此人时,不禁格外留心,便问其年纪若何,回答是有六十岁上下,竟与母亲所断父龄,恰似相仿吻合,且又为齐国当地之人,闻说孙姓无误。王栩乍一听说此话,心下暗自欣喜,却也难于肯定,或许真的会出现一线希望,这也是他多年来所得到的,最接近亲父特征的疑谜之事。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独自赶往云洞山探寻,急于查询其中奥妙,也是多年的期望使然,可却真还有了转机,也是其人生的转折点突现。 这正是:仗剑千里寻父情,辞母誓言刻心胸。不避艰险走南北,江河湖海历脚程。追寻线索岂遂意,志念坚韧皆由衷。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向古城山中行。 却说王栩背了行囊,身携护身宝剑,一路打听上山道路,也是崎岖难行的林中小道,却也难不倒他坚定的脚步,因其已走过无数名山大川,磨砺出坚强意志。所以听说这抱有希望的好消息,顿觉脚步轻快,恨不得几步便到达山顶洞前,寻找到所盼见之人,获得不小的惊喜。但也做好了失望的准备,须知此事当为大海捞针,哪会轻易有如此奇遇?但却抱着莫大希望,也是一路攀山越岭的恒毅动力。就这样怀着企盼之心,走在上山的羊肠小道上,牢记所问的道路要点,也顾不上饥渴劳累,竟一口气爬上了云洞山顶,连树丛中猿啼鸟鸣的美妙之声,也未顾得上饱览欣赏。竟以超常速度走到了洞岩下,却有一道细微的山溪,伴随着山路的伸展,始终延绵不断地流过脚下,使他能够临机解渴,擦洗一下满脸的汗渍,觉的舒服许多。 当他来到山洞前时,看到山崖边有座草房,还是个小院落,院落前后还有片菜地,地里种着几样蔬菜,长势正盛,翠绿可爱。还有数只花鸡正在院中啄食,不时地发出咯咯的叫声,倒是很有些生活的气息。在院中有棵大槐树,树冠青翠茂密,树下是个遮阳的好地方,这时却在简陋的木凳上,面对木桌坐着两位老人,头发胡须都已花白,显然是上了些年纪。看到有人上山来,不禁有些惊奇,眼中显示出狐疑的神色,正不知来者何人,前来有何用意。于是其中一位老者,便站起身来,预备迎接这位上山的年轻人,这也是他们这山屋中,不常见的稀客,当是不失热情的接待。 只见站着的老人,突然扬起手臂问道:“喂!客从何处来呀?到这山中作甚?”正在走近院门的王栩便答道:“我是好奇这山洞景致,有意前来观瞻,顺便见过两位老伯,还要向您打听一个知名的人呢!”说着话,王栩便走进了用木棍绑就的院门,其上还有个柴草搭就的小门楼,低矮的还要弯腰屈身而进,可见是人老无力修理支撑的结果。王栩来到两位老人面前,连忙施礼道:“后生前来叨扰清修,不胜惶恐,还望两位老人家见谅!”站着的老者忙回礼道:“后生免礼,恐早就累了吧?爬山实为不易呀!赶快到桌前喝上口水,坐下歇息一会吧!”说着便给王栩让座。王栩即忙解下背上的包囊,随后便将腰间的佩剑放于木桌上,然后便欣然坐下来,也是不失礼数,显然受过良好教育。 这时只见那端坐不动的老者,用眼直看着桌上的宝剑出神,而后又目不转睛的盯视王栩很久,看其已然在喝水解渴,显然是刚才爬山,出汗过多的缘故。等看王栩放下水碗,还是有些汗流浃背,自是惊疑不禁,然后便开口问道:“你这位后生很是面生,是从什么地方来呀?到此有何贵干?”那位站着的老汉忙说,这是我家主人,在向你问话呢!王栩看着坐着的老者,虽然已是白发间杂,可却精神矍铄,双目有神,说话声音洪亮,显然身体康健。话语间凸显稳重,语气含威,绝非一般人可比,王栩心下有些惶恐,生怕说错什么,或被这人赶出家门,便失去了寻父良机。所以,他抱着小心谨慎的情态,思谋该如何回答老人家的问话,也是有些踌躇不定,但却也经历颇多,充满自信。 只见王栩放胆说道:“我叫‘王栩’,家乡是西面邺城,遵从母命,寻找未曾见过面的父亲大人,已走过江河湖海,高山平川,无数地方,也有数年之久,却是杳无音讯。今日到这山中来,也是想寻得隐士高人,从便打听父亲下落,也好实现多年夙愿,望两位前辈以实相告,自是感激不尽!”说完赶忙拱手施礼,表示的虔诚无比。只见这位老者道:“你今年龄多少,可有乃父所留信物否?”王栩便说年庚近二十岁,带有家父所留随身宝剑一柄,其它别无证物。老者便说道:“难道连你父亲姓名都不知吗?可知其为哪里人氏?”“据母亲说,家父当时躲难在外,到其娘家做武师护院,其名叫作‘子系’,恐为假名,她猜测是姓孙,因孙字拆开便是‘子系’二字,其它便不知晓。但娘说爹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