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五回 桓公复国谋巧计 乐池借机统两军 (第2/3页)
有为,长得威武雄壮,就如将军相似,正是大展雄才之时,当为坚韧勇奋之君!”乐池听后,暗自钦佩那姬恒,知其为年少困于深山,除非有坚忍不屈之毅力恒心,才会有如此作为。于是便让递上书信,解开仔细观看,只见书中写道:“敬请乐池将军观阅:将军本为我国良臣之后,又为重臣贤婿之子,虽说祖父为攻灭本国帅将,也实为奉令之举,却不失为忠臣良将。乃父报国有志,岂作深咎!因吾君父误听jianian佞谎骗,竟将其残害,激怒汝祖父尤甚,愤而攻城,以致吾君父败亡,也是相报甚惨,真也不胜悲哀!如今我们兵戎相向,其实均为自误。吾料魏赵结仇至深,必会争战在即,不若我两家化干戈为玉帛,趁赵军拒魏之际,共同联兵击赵,定会收复失地,重立中山国。到时将军居功至伟,继掌兵权,定当以高卿相待,绝不背信弃义!若还是不放心,我有小妹姬春,尚算俏丽,与将军年纪相仿,配为妻室,永结亲姻,后自当兄弟相称。吾知君为忠臣良将,实相依赖,当共执国运,岂不善哉!总强似这面对两敌之忧吧!望将军三思,万盼回复!”信后署名:姬恒亲笔!看似是真心实意之言。 这正是:本为仇敌却相通,雄韬大略阔心胸。密信道明联合意,字里行间露真诚。亲姻维系丝不断,誓言诺语重盼应。虽存旧怨可化解,世情翻转令人惊! 乐池看过这封书信之后,也是颇为心动,但毕竟还是年轻,不好判断是真情假意,于是便命人,带那来使先去吃饭歇息,说等商议后给予答复。随后将书信,递给师爷王栩道:“师爷看此事当如何对待,孩儿实在不好定夺!”王栩便接过细看一番,继而沉思片刻,随后说道:“观此书之意,看来还是真诚之言,不失为当今一条出路。由此也看出,这位新君果真不凡,心胸志向,均为良主明君作为,其身边定有怀智能者,深谙谋略之道,却能洞察析断,给这年轻国君,出了个高明策谋,当会是复国的最佳捷径。书中所说魏赵之争必发,亦是吾之判断,能看透有利时机,也算是睿智之士,若要防备受欺,办的牢靠无误,还当设法试探,方为明智之举。”乐池便道:“如今我们与赵对敌,还打魏军旗号,这要突然改变,就不怕说咱是背叛吗?魏国可会兴师问罪否?”看似还是有些担心。 王栩便微笑道:“旗号暂且可不改,却能与那姬恒暗自通络,共同对付赵军,待时机成熟后,再打出中山国旗帜不迟。因我军多为中山兵卒,守将中魏人已寥寥无几,多是亲将掌控军伍,何时变更,自可酌定。如今之势,魏国恐是已鞭长莫及,自秦军反击攻取河西之地,魏国先君之威早已无存,此地近于赵国,且东西南三面被围,唯赵国为劲敌。而如今魏国西面防秦,无能力对付赵国,必然会联络东边齐国相助,共击赵国,那时赵兵必然全力应对,此地诸城便会空虚,使我有机可乘,复夺中山故地自会容易。若弄得好,还会有所扩张地盘,或使中山复国成为真实。”乐池便道:“若是魏国以我中山之地,相让与齐国,以此吸引齐兵攻赵,那我们岂不是又成强齐属地,若再对齐兵交战,却要更加困难了?”说的也是心存顾虑担忧。 王栩便道:“从中山地势上看,齐国要想占据,必然与赵为敌,情形却与魏国相似,就不如在边界地方,夺得赵国数座城垣合算,且易守住。所以我料齐国,不会去易就难,而会喜我中山留存,还可作为牵制赵国一方,更能两面夹击赵国,由此今后当联齐抗赵,方为稳妥之策。”乐池听后,觉得师爷眼光独到,说的很有道理,深谋远虑,顿时消除了自己的顾虑。于是说道:“还是师爷看的透彻,想的深远,孩儿定当遵从所嘱。”王栩又道:“这中山之地民众,看来还是很恋故国,属本地民风使然,要么这姬恒新君藏于深山,还能很快组建起数千人队伍,真是国破思昔荣,恨不能复国。如若在这中山立足,还得借助他的威望,自掌兵权不放,才是上上策!依赖哪个大国,都不是最好选择,而当灵活决策才对。就看这位君主和你智慧如何了!”说完也是长抒了口气,显然还是露些担忧。 乐池便道:“那么我即写信,说明我们的意愿,赞同联军抗赵,对复国之议,可再商谈确定。如何?”王栩点头赞同,并笑着说道:“那姬恒信中所许,愿将其亲妹嫁你为妻,我看倒是件好事。凭空便娶得一门好媳妇,也就省却了我为你cao心喽!你娘本为国臣之女,自是高兴赞同,或许是你命中的福运所致,却能以联姻亲缘,可固君臣之谊,未尝不为良策。我看可答应此款,料那姬恒也会高兴,再观其与我军配合之情,定下今后策略,也是当今大利之事。”乐池听后也很高兴,连忙说就照师爷说的办。于是将此事告知母亲,灵芝自是赞同联姻之事,也为儿子能娶,一门君亲媳妇高兴不已。乐池便不再犹豫,迅即给姬恒写了回书,也算接纳了新国君的建议,促成了两支军马的联合,形成一致对外的格局,对赵军形成了潜在威胁。 这正是:时局无常易变化,三军苦斗争高下。智士道破解困计,新君诚听信无诈。魏帅年少难识断,自有师爷明晰纳。暗联复国蕴良谋,赵兵临危当惊吒。 且说那使者接到了乐池的回书,还格外得到了优厚赏金,心中很是高兴,也感谢乐池的格外关照,与来时的忐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