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回 乐池挥军扩疆土 王栩葬母脱羁困 (第2/3页)
开发成旅游之地。本作者曾在“锋陲铭”一书,或叫“天狼啸中山”书中,有过较详细描写,网上搜“天狼啸中山”即出,此为别叙。 这正是:国祚风云系兴亡,弱rou强食时无常。相邻雄霸岂安顺,列邦争斗似伏簧。虽临艰险勉度日,却怀奋心壮志昂。觅得良策复社稷,借尸还魂争豪强。 却说这中山新君桓公,在复国之后,却能砥砺奋进,勤政爱民,轻税减负,体恤民生,较之其父姬窟统治时,却改仁政很多,深受国民的爱戴。此君或因从小多难受困,吃苦耐劳,深知这君位来之不易,要想国家得到稳固,民生当为第一要务,因此不作享乐之想,一心奋发图强,在治理国家上颇有建树。而乐池此时作为辅佐大臣,且cao军伍权柄,也是整日练兵训伍,极大提高军战之能,集兵设防边关城垣,防止赵军发动攻击,做好严密部署,随时抗击进犯之敌。国内群臣此刻,却也由忠良能者当政,官风清明,智士贤臣,汇聚于朝堂之内,均有一股复国图强之心,立国富邦之志,这也是经历过灭亡之难,复国后所展现的新气象。就如一个族群或家庭,经历过苦难之后,定然会痛定思痛,自怀奋发强国之心,共同努力同愿,急于重建家园相似,也是一种必然结果,自有一定规律。而桓公为了抵御赵国虎视觊觎之危,便在外交上与东面齐国靠近,经常派使者往来,建立起密切关系。以求用此策略,能起到保护作用,使赵国不敢轻易犯境,惧怕中山与齐联军攻击,暂时得到了国情稳定。 此时,由于魏赵齐三个周边大国,因前时交战之恨,自是产生了仇隙,均在边境屯兵相拒,不敢有所松懈,就怕敌国乘虚侵入,已无力干预中山国复立。赵国虽然国土与之相连,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迅速恢复国力,不好轻易对其动武,或因怕齐国干涉,只好是隐忍不发,使中山国逐渐巩固起来。王栩看着乐池迅速成长为权将,已担起了中山国军帅大任,威望日益显隆,也是从心中高兴。那姬恒新君也不食诺言,很快将亲妹下嫁乐池为妻,王栩看着乐池将婚事办完,其母灵芝也高兴万分,自有儿媳在身边厮守,也觉生活愉悦,倒也顺心惬意。王栩自是帮着乐池,重点训练骑兵,发扬骑射长技,及迅猛快速之优,训练出一支不同于外军的强兵劲旅,由于各将尉均为其徒,因此如同自家军伍一般,号令均按兵法要领实行。 那桓公也自明智,知乐池为忠良国臣之后,心地忠厚贤良,并无半点异志,忠心报国,也便自是放权重任,并告诫亲妹孝敬高辈,不得以身价任性自为。他深知那乐池师爷,是个武功智谋深不可测之人,还得凭其所能,巩固国防之事,不敢对其不敬,也是识人谋断所具才能,很好的处理好君臣关系,使王栩乐池自是放胆宽心。王栩见国内已是稳定,军伍之事逐渐交于乐池,自己好抽出身来,不时暗自潜回邺城家中,去探望年已高迈的老母,尽量做好孝道。王栩此时心情较为舒畅,有时也到蓬山过往,顺便看望那些药医前辈好友,总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只得尽快交手晚辈,才可放心脱离这纷繁事务。直到乐池的第一个亲儿降生,乐池执意让师爷起名,王栩便给起了个升字,便唤作“乐升”,意为还要高升之意,使乐家门楣继续延扩光大,乐池夫妻与母亲均表赞成。 这样悠忽过了数年,乐池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又是王栩给起名叫“乐举”,真是合家赞同,好不欢悦,当为共喜不提。这时乐池成年自立,已是智武双全的兵谋战将,率领强悍骑军,竟然攻占了赵地数座城垣,将中山国的疆土扩拓益广,桓公奖赏恩宠,功劳地位更加巩固。王栩看晚辈已然成熟,便放心离开,回到家乡母亲身边,伺候其老年乐享,也是日夜陪伴,不时医病诊恙,极尽孝道。王秀英本就身魄强健,又兼从小练武,深受亲儿指导强身健体之术,竟然活到了七十有余,也算是当时的高寿之年,最后无疾而终,平静告别了人世。王栩也已五十多岁,身体却还健壮无虞,便与王家亲人商议,将母亲埋在草寮之地,也是遵母遗愿而行。当地乡民感其母生前恩泽广布,均都赶来送葬,丧事办的格外隆重,也算对得起这位女强者,刚烈不凡的一生。待丧葬诸事办完,王栩告别亲众,便飘然离去,未曾再回过家乡,或因心困之故。 值得一提的是,听闻后来乡众集资,在村内建起庙祠,立意祭典王母神灵,每年祭日都为其烧香祭拜,遂成民间传统,至今遗庙尚存村内,且香火不断。本作者曾亲到谷子村游访,看到该村中央庙堂高立,就在大十字街旁,院内宽阔敞亮,竟有多座神殿,里面供奉着王秀英的彩塑神像,供大众瞻仰祭拜。老年村民多会讲述其事迹,可见是代代相传口授,以至传了两千多年之久,还是长盛不衰。而对鬼谷子由来终了,或是王栩的传奇一生,却是众说纷纭,知情者甚少,但从其简叙中,也可窥透些神奇玄妙之事,多是罩上了神秘色彩,让人扑朔迷离。如今又在村东南的草寮故地,建起了草顶房院,却多有扩大之举,以供人参观游览,对面竟建了座宏大宫殿,说是要宣传鬼谷文化,其实不过是旅游设施,以此借题发挥而已。本作者经过调研思判,结合史书中的只言片语,再加创想延深,欲还王栩母子历史真相,能否实现?当观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