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回 乐池奋征兴盛国 王栩洛阳遇孙宾 (第2/3页)
兴。群雄环伺弱邦灭,自立还靠军将撑。 且说中山国桓公,依靠乐池掌军,骑兵强雄霸悍,不时东征西讨,南攻北掠,扩大了不少领土,使中山小国自立于不败之地,显露出欣欣向荣之象。与此同时,那些中原小国,却不断地被强邻大国攻灭,就如当时的鲁宋卫郑等,甚至南地的吴越之邦,还有些实力的中等国家,也是不时被蚕食攻伐,情势岌岌可危。桓公自知光凭有限武力,难于同赵燕大国长期相抗,早晚会被其吞没,却也隐伏危机。只好采取灵活策略,便与东面强齐交好,互相使臣来往不绝,还不时送上珍贵礼物贡品,使齐国君主高兴,乐于支持其巩固实力,从而牵制燕赵两国。曾起到了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而去吓唬别人之目的,以求得大国保护,才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契机。桓公还别具心思,利用本国民间特长,多有善于歌舞的俏丽女子,选送给其它交好大国君主,媚其所好,以求不便轻易动兵相侵,总是煞费苦心,采取了多种招法应对谋策。 在中山桓公悉心治理本国,颇具成效之时,东北面的燕国虽大,却显出较为虚弱,不足对中山国构成威胁。而西南北三面相围的赵国,却是中山国的劲敌,曾侵占过中山国土,而中山不仅夺了回来,而且还顺势侵占了其数城,结怨甚深,堪为敌国。赵国早有亡中山之心,总是虎视眈眈相对,乘机向中山国进攻,但由于乐池率军顽强抗击,又有齐国出兵相援,赵军始终难于攻破其边城,有时还会损兵折将,得不偿失。于是赵国便将兵锋矛头,对准了东南面的卫国,因其曾被侵削的地域逐渐窄狭,便意图吞并其国,扩大自己的版图。而卫国难抗强赵,只得向近邻的魏国求救,而魏国恨赵国曾攻中山旧怨,便欣然出兵相救,采取突然袭击,打的赵国军队甚惨。赵国只好向南面的楚国求援,从魏国背后突袭过来,侵占了魏地大片领土,使魏国显出衰落迹象,再无力与楚秦赵三国相抗衡。 在此期间,山东的强大齐国,也对西北面的燕国发动攻击,并邀中山国相助,两面夹击燕国,燕军难于抗两国,竟被侵占了大片国土。中山国也趁势扩大了不少地盘,竟然成了一个纵横四五百里的强国,直接威胁着赵燕两国,因此与北面的燕国结怨,却在齐国的保护下,顽强的生存下来。此时中山国号称,是兵车千乘的强国之列,声望如日中天,到了其鼎盛时期,并立于几个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再小视其国。曾有史家评断,此时中山国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可称得上是当时的第八雄,此断语虽然显些夸大,恐也有点道理。但也说明中山国,曾是个南北不过三百里,东西只有二百里,本为个北方小国,虽然民族强悍不羁,时常劫掠周边城垣,惹事频发,被称为是顽劣难制之族。曾被春秋时的强大晋国数次出兵打击,却都未能消灭之,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实胜过中原各小国。 在中山国鼎盛时,其国土已是扩大数倍,北面本在如今定州附近,已然延展到如今保定市北面,也有二三百里。东面边境原在如今石家庄市东,不足百里之地,竟扩展到了衡水市地方,据说连冀州都归属其国,也有三四百里之地。南面侵占了邢台部分地方,也扩展一百余里,西面因太行山阻隔,荒无人烟之地,未见延伸多少,但从其国土面积及人口状况来说,已然是与从前不能同日而语了。所以说中山桓公,是个了不起的国君,还是有些实际根据的,其强盛之情被载入史册,也不能说是虚妄之言。根据后来发现其后代国君陵墓,挖掘出土的金银器具,珠宝玉石,和铜制物品及兵器等,确是精美绝伦,制作水平上乘,艺术造诣颇高,竟有一万多件套。埋藏竟然如此丰富,可谓之不凡,从中可看出其国家科技水平,并不亚于各大国之能,甚至还有超越之处,可说真是个奇迹。 如今这些战国文物,却是价值连城,堪为国宝无疑,也表现出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被展览在河北省博物馆中,让世人观赏认知,定为镇馆之宝。而被挖掘的中山国王墓葬,便在距其古都城灵寿之西,也就不足十多里的林山脚下,以高大土丘为葬,深埋于地下xue中,时过两千多年而不毁,面世即为珍品。从中可见古代之人,曾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融合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技艺,才能制作出如此精美器具,为我们了解古代民族,增添了实物所证之据。本作者曾多次到过林山之下,观览中山古国君陵墓,如今逐渐建起了保护设施,自有展厅可供来者观赏,并建起了中山国陵园旅游区,很是有些气派。当目睹了祖先陵墓实情,参观过其文物展览,竟被那些精美的古代器皿所震撼,也感觉到古人智慧非凡,技艺高超,却也带有些奢华过求之感。由此联想到中山国的灭亡,或许与其奢靡之风,有着潜在的关联,但也因大势所趋,历史要不断前进,这或为常律。 这正是:富国强兵自应时,韬光养晦且未迟。虽是拓土须军战,外交策谋善变执。千乘所誉壮威名,尚逊大邦危机伏。历来巅峰难持久,终落消亡却为实。 且说中山桓公心怀大志,呕心沥血,悉心治理本国,使得一个曾被灭掉的小国,复兴成为强盛的中等国度,当说是战国初期的一个奇迹。这里面少不了大将乐池的辅助,和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