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回 王栩忆友话吴起 墨翟赴约入卫都 (第1/3页)
第三十九回王栩忆友话吴起墨翟赴约入卫都 回前词《浣溪沙》 访古问幽登高台,讲述古今育能才,远近往事入心怀。忠贤惨遭纣王害,兵家著书卫人哉!友朋高士如约来。 话说王栩脱离羁绊,甩开了中山事务缠烦,只身游历多年后,终于在周国朝都城洛阳,偶然遇到了孙武后人孙宾,也是他多年找寻之喜果,自便欣然收其为徒。王栩为孙宾简单备齐行装后,又购买了马匹为脚力,便按照自己的意向,向北行靠近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古朝歌城中,想在此西山中,采集一种难得的珍贵药材,然后再做打算。逗留暂住其间,便带孙宾来到一个城中土台,穿林走到半腰处,即停在一个破旧的石碑旁,竟然抹擦干净,虔诚的肃立默哀,使孙宾感到很是惊讶。后询问得知,此处竟是商朝忠臣贤士比干,遭无道昏君商纣王,摘心残害之处,也是惊吒不已。王栩讲述了比干与纣王,因忠谏不听,发生激烈冲突过程,展现了其坚贞不渝的意志,不惧生死谏君王的爱国情cao,使孙宾感慨颇深,震动非常之大。 当王栩说出此台,叫作“摘星台”,乃是商纣王刻意营建而成,为其彰显威权形象,乐与嫔妃居上游玩,不惜在国将衰败之时,耗费大量财力物力,而劳民败国之举。孙宾颇为之感叹,实有心登上观览一番,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可由王栩讲述历史传闻,也是游历的一种乐趣。于是,师徒俩离开石碑坡处,婉转迂回,便登上了土台顶端,孙宾见师傅王栩,似已为高龄暮年,却能健步攀登上去,显得毫不费力,实也佩服其壮硕的体魄。当两人站在土台上时,四面风光景色,透过树木间隙,可观望到很远处,足显此台之高大,孙宾不禁赞叹不已。眼望西面是崇山峻岭,一望无际,而台下朝歌古城,则是历历在目,房屋街道一览无余,东南北三面尽为平川阡陌,更能登高望远,观景散心,显出无比惬意。此时观察来时路径,却都隐没在脚下低矮的丛林中,早已不见了痕迹,只有蓝天白云,飘忽在头顶之上,娇艳阳光映照,翠绿树林生辉,却有鸟雀叽喳鸣唱,显得心情格外舒畅。 王栩与孙宾师徒二人,在摘星台上观景多时,看到此台虽高,却已无有了往日遗存,虽也看到有些台阶殿阁平地,却没有了楼台亭榭,成为高台废墟。显然是经历了战火灾难之故,才最后废弃此台,成为后人在此遐想之地,抚今吊古,会产生很多慨叹之情。王栩不禁怆然怀昔,深情说道:“此地曾是商代君王,号令天下之地,却也留下很多故事,以供后人评说借鉴,就那纣王本为明君,却中途骤变,成了无道暴君。看来这人生当中,还是存在多种变数的,由于地位高贵无比,居高临下之感顿生,还因做出不少功绩,便会骄情傲性滋长。逐渐走上了邪路,使自己身败名裂,却不能自省,落得可悲结果。如今这高台既在,便足可见证纣王之罪恶,如此劳民修筑起来,所需资财物力,全是民脂民膏,岂有不败亡之理?这给后代君王提出警醒,君若不体恤民情,将会千古遗恨呀!”孙宾听着师尊话语,虽不大通晓古时之情,却也点头称是。 这时孙宾望着台下四周,指着朝歌古城,忽然问王栩道:“师尊所说那商纣王,毕竟是近千年的事情了,如今此地是卫国都城,就没过曾具大名气的人吗?”说完看着王栩师傅。王栩略一思索,便说道:“来到此地游览,倒使我忽然想起,有一位同窗好友,便是这卫国之地人,却是个了不起的兵家战将,他的名字定会传至后世,或会与汝祖上孙武子齐名,也未可知!”孙宾听说称此人为兵家,竟能与祖上名气相比,感到很是惊讶,心说定是个非凡之人。于是问道:“师尊所说为何人?如今还在世否?晚辈怎不曾听说哩?”王栩便激情说道:“此人名叫吴起,听说便生在这卫国都附近,从小便立志放言,说要成为国之将相,赌气到鲁国学儒术,与吾曾失之交臂。也是天随人愿,却在魏国一挚友带领下,与我同拜师学兵法战策,却大有成就。后回鲁国任将帅,曾大败齐军,后又到魏国为将,助攻中山建功,又大胜西面强秦,夺得五城之地,令秦军闻风丧胆,真乃兵家奇杰也!”显是大加赞赏。 孙宾听后说道:“我也曾听人提到过此名,却不知其真实情况,这吴起后来怎样?又如何能与祖上相比呢?”王栩便道:“这吴起只因功高绩显,想要争魏国相位,受到国君疑忌,即失宠信,惧怕被害,所以跑到了南面楚国,受到了楚王信任,便拜用吴起为相。使他终于得展大才,锐意要富国强兵,实施变革,实现毕生抱负,也算是成功之举。但他为使楚国强盛,不惜得罪那些贵族豪门,采取重用战将能者,大量去除赘员庸官,令那些失去官职俸禄者,对其恨之入骨,相机报仇解怨。此当为失智之举也!虽然有楚国君撑腰鼓劲,过不数年,顿使楚国军力强大,虎视周边各国,都对其产生惧怕。但却埋下了过深的仇怨,使自身处于危险境地。只因那楚王年纪过大,虽有强国雄心,却难持久延续,这是吴起事先应想到的后患,可他只管按自己意志行事,不计后果如何,造成了无可挽救的恶果,岂不令人痛心不已!”说的很是显出悲伤。 孙宾听到此处,还是不明结果,想问究竟如何,王栩看出其疑惑,便继续说道:“果然等到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