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回 鬼谷升仙归隐逝 孙膑魏国做客卿 (第1/3页)
第五十回鬼谷升仙归隐逝孙膑魏国做客卿 回前词《醉太平》 鬼谷先生,名声鹊起。皆因弟子聘将,隐归仙逝矣!高车驷马,恭迎豪举。却为同窗暗算,心诚何醒理? 话说鬼谷先生,送走弟子苏秦后,却将张仪暂时留在身边做伴,佯说要等筹集好路费,还待有贵人相助才行,其实是别有用心。在张仪陪伴先生期间,王栩还有意教会张仪,看事观情的维妙技法,超乎于常人的正反两面观,从而能更加准确地,看清事物的本质,从中悟出利弊好坏之分。张仪受教良多,对其后来施展才能,实有大益,待等到乐池车马来接,王栩又让其资助张仪马匹资费,从而牵线搭桥,使两位陌不相识之人,从此结下了恩义之情。等送走张仪后,王栩乐池等人,便迅速赶往中山国去,也是防赵国敌人知晓,会遭遇危险。当到达卫国边境时,王栩便让乐池派出武人,护送几个学医弟子,潜往赵地的蓬山之境,去采集购买另一种珍贵药材。也是为配制那治疗昏厥难症的灵药,却还真是有幸获得,制成了此药。 就在王栩回到乐池家中,欢然安度晚年期间,自有乐家老幼亲人陪伴,乐池在料理完公事之余,也总是不离左右的陪伴在其身边,就如伺候老母一样上心。他还有意识的让儿孙后代,随时围绕在老师爷身畔,使王栩能享受到天伦之乐,也好消除其孤独之心,使得王栩每日都快乐无比,总是笑呵呵的高兴。在一些晚辈小孩子,来到所住房院中玩耍时,王栩便注意到,有一个四五岁的孩童,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很愿意陪着他看书,还不断问这问那,对书卷有着浓厚兴趣。王栩感到很奇怪,于是便问其叫什么名字,那小孩便说名叫“乐毅”,再问却说只有母亲养护,父亲已是得病死了,王栩听后不禁惊异。后来才知是那乐池的长孙,为其长子乐升所留后代,那乐升出生时,王栩曾是见过的,在其孩童时代,王栩便离开了乐家,如今这所留后人,却也使他见景生情,回忆浮想不断。 待得时候长了,王栩便教给这小乐毅,识写些简单的文字,其竟是过目不忘,学得极快,聪慧颖悟,实是叫人喜爱,竟成了王栩的小作伴。后来王栩便讲些故事,给乐毅早早灌输读书成才思想,使其渐渐对书卷产生兴趣,从而培养能读善写之能,潜移默化,不断深入,却也成效显著,思解远高于同龄孩童。王栩又细观乐毅面相,因其父为乐家后代,自然是相貌不凡,其母又是大家闺秀,长相佳丽,乐毅虽小,却也延传接续,相貌自然上乘,具有乐家人的气质。王栩虽善于看相卜卦,可对于小孩却也难下定论,不过人常说,由小看到大,这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王栩根据乐毅的性格特点,资质条件,相貌特征,智能程度,却度测到其子不凡,若悉心培养教育,或能成为乐家优等人物。随着时间推移,使他更加坚定了此看法,后来对乐池言说道,此子当着意培养,或能成为大才,乐池善解其意,自是从小便教乐毅练武习文。 此时,励精图治的中山国君桓公,执掌国政达三十余年,不仅恢复了国号,而且开拓扩大土地过半,集聚增加了大量人口牲畜,国力日益繁盛强大。这里面自有重用乐池为将,率军征战四方,立下了不朽功劳,其忠勇不减当年,在与赵国侵兵大战中,在南境利用房子郜城军垒拒敌,数次大败赵军,巩固了中山国疆土。中山桓公复国重立,丰功伟绩,堪载史册,但在cao劳一生后,病逝于灵寿都城,由其世子姬成继位,成为了新的中山国君。起初乐池仍被依靠重用,到后来逐渐起用新人,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乐池自为前国君重臣,暗感威权日渐削弱,心中不禁有些担忧。此时长子乐升本已为将,成了乐池的继承之人,却突然病逝,由是深受打击,却也无可奈何,自认命运不好。乐池只好培养次子乐举,作为接班补续之人,着实费了不少力气,才逐步练成为军中骑将。 在此期间,王栩便悉心传授乐池,使其学会养生健体之术,乐池实因忧患之心过重,难于感受奏效,心情沉闷不解。不禁羡慕师爷的清旷豁达,遇事举重若轻,不露声色便能处置得当,却从未看其焦虑不安过,真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神人。于是乐池便想询问其中道理,也是思欲获得解脱,才可达到康寿延年之效,却又顾虑会让师爷烦心,因此欲吐又止,不敢明说。王栩却心中有数,也是通过观察,看乐池平日情态,好似怀有心事,却从不对自己说起,恐是怕为其担忧,也是不愿打扰自己安度晚年。于是王栩便对乐池说道:“这养生之道,讲究专心致志,须宁静清修才行!似你心绪不宁,怀忧烦虑,又岂能达效?不妨说出实情,看我给释迷解惑如何?”乐池便道:“不瞒师爷说,我就担心乐家基业,难能稳固长久,不知以何策对之?”王栩便说道:“此事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只看如何选择?”乐池听后,不禁显些茫然。 于是乐池问道:“师爷此话怎讲?能否明告?”王栩便道:“吾听说中山桓公已殁,换了新君掌国,定然会起用新人,不断改换旧臣,以便充任要职,这是必然之策。汝为辅国老将,虽然依旧重用,却也难于久揽军权,担心会有卸任之时,乐家必将衰微,后人堪虞,为此忧虑不宁。对否?”乐池一听,不禁惊讶道:“师爷明察秋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