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回 庞涓暗施阴毒计 孙膑上当剔双膝 (第2/3页)
竟隐毒招藏风声。 且说庞涓听了孙膑,傾诉家世苦衷,也便虚情假意,表示关切同情。于是有意问道:“虽说宗族离散难聚,可兄台还记忆家乡坟墓否?”孙膑便道:“人非草木,岂能无情?虽身在外邦,却难忘本源!鬼谷先生在我临行时,曾言‘功名终在故土’,也不知这预断准否?吾如今已做魏臣,此话不必再提喽!”庞涓由此故意巧问,探知了孙膑家中备细,和其思念家乡的口气,已经达到了目的。于是附和夸赞道:“学兄此言甚当,大丈夫应志在四方,随地立功,照样显扬,何必非要在故乡也!”说完见孙膑点头说是,也便不再提起这些伤感往事,闲扯些别的话头再叙,未显露任何异常之举,做的也是隐秘难识。待过了约莫半年,孙膑所言都已忘怀了。却忽有一日,当时朝罢方回,在家府门前下车,忽然有一汉子上前问道:“您是孙客卿否?”语音好似山东齐国人,孙膑自是答应,心说自己在此并无家亲,也是感到有些意外,便即唤入府中问话。 只见那人说道:“小人名叫丁乙,齐国临淄人氏,常在周国做商贩,令兄有书信托我,到洛阳寻找交付给您。可听说您随着个老先生到了鬼谷,我好不容易找到那里,却又听说您贵人高升,已到魏国任仕,这不就绕道来到魏都,方才见到您,正好将书信交给,也算办结了此事。”说着将书信递上。孙膑并未细想,听说家兄有信,感到很想急切知其内情,便接过书信阅看,只见信中写道:“愚兄平卓字达贤弟宾亲览:吾自家门不幸,宗族飘荡尽散,不觉已数年矣!我们向在宋国为人耕牧,汝叔已是因病离世,异乡零落,苦不堪言。今幸吾王尽释前嫌,将我俩召回故里,正欲奉迎吾弟,重立家门。闻吾弟就学鬼谷先生,良玉精琢,自成大器!返家之日,定受高待,门楣再辉,指日可期!今因商客之便,作书报闻。望早为归计,兄弟复得相见!”孙膑将书看完,不禁激动万分,见信中说的清楚无误,想必确切无疑。因与家人离散日久,也不记得从前字迹,便认为是真无假,不禁大哭起来。 只见那位丁乙道:“承贤兄吩咐,让我劝贵人早早还乡,才可亲人相聚。”孙膑道:“如今吾已仕魏,虽为客卿,却也颇得国君信任,哪能随意便走?此事不可造次!免至让君臣疑我有外心,那还得了!”于是孙膑便款待丁乙酒饭,写就回书让其捎去,交给两位家兄。书中前面为叙述思乡之语,后面写道:弟已仕魏,未可便归,待稍建功绩,然后徐为首丘之计。还特意赠送那丁乙黄金一锭,作为谢资和路费,也是豪爽大方。其实这个丁乙,根本不是什么齐国人,而是庞涓手下心腹徐甲也!装扮成孙膑家乡之人,特意来骗取孙膑回书的。那封书信也是庞涓,冒充孙家两兄弟伪作的,因其处心积虑谋算,判断孙膑离散多年,未必还识得其两兄长笔迹,当见到家书时,定然是激动非常,就易出现情激失智。也是庞涓与孙膑相伴几年,耳濡目染,吃喝同住,早已摸透了孙膑的脾性,因此作出的大胆判断,果然就轻易上了,这个学友的鬼当。 庞涓采取诓骗手段,得到了孙膑的回书之后,心中暗自高兴,又重赏了徐甲,以封住其嘴,然后让他躲出去一段时间,防止被孙膑看到识破,也是做得周密无误。随即便将信中之言,进行了秘密篡改,还模仿其笔迹,改后几句云:“弟今身仕魏国,实心悬故土,不日当图归计。尚齐王不弃微臣,自当尽力。”待备好篡改之书后,庞涓便携带入朝,相机去私见惠王,屏去左右,将伪书呈上。即进谗言说道:“孙膑果有背魏向齐之心,近日其私通齐使,今取有回书,臣遣人邀截于城郊外,搜得在此,请大王阅看!”惠王看毕说道:“孙膑心悬故土,岂能以寡人未能重用,而不尽其才耶?”实不大相信孙膑,会无故背叛魏国。庞涓便道:“孙膑之祖孙武子,曾为吴国大将,后来仍旧留恋故土,最终毅然归齐。父母之邦,谁能忘情?大王虽重用孙膑,其心已然恋齐,必不能再为我魏国尽力。况且孙膑之才,不下于臣,若齐国用于为将,必然与魏争雄,此定是大王异日之大患也!不如杀之,以防不测!”此话一出,实出惠王所思之外,不禁有些吃惊。 魏惠王即刻说道:“孙膑为应召而来,今罪状未明,仅凭家书之事,便骤然杀之,显得太过于轻率,恐天下讥议寡人之轻士也!今后谁还肯来助魏?何况汝与孙子为同门,难道连些情谊都不讲了么?”惠王此话一出,竟吓得庞涓一激凌,便连忙辩解道:“臣也是为魏国着想,却没想到其它,大王之言甚善!臣当劝喻孙膑,他尚肯留在魏国,大王可重加官爵。若其不然,大王可发到微臣处议罪,情谊所在,当会考虑周全,臣自有区处!”惠王见庞涓如此一说,也就点头同意了。庞涓辞了惠王,便去面会孙膑,假装高兴问道:“闻兄得千金之贵家信,果有此喜事否?”孙膑本忠厚率直之人,全不疑虑,见庞涓笑问其事,还以为是关心自己,便即回答说:“还果有此事!”因细说信中兄弟情深,要他还乡立户之意,庞涓便乘机怂恿,暗施诡谋。 这正是:同门好友施jianian诈,只因顾虑才艺差。忧虑分权难独掌,又羡功深欺压怕。阴设毒计探家事,假作伪书亲念挂。暗中瞒骗国君疑,满嘴皆为虚妄话。 只见庞涓听后,便似怀好意说道:“兄弟久别思归,乃人之至情,兄台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