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_第五十七回 苏秦躲难游吴越 庞涓伐韩齐救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回 苏秦躲难游吴越 庞涓伐韩齐救应 (第1/3页)

    第五十七回苏秦躲难游吴越庞涓伐韩齐救应

    回前词《霜天晓角》

    游历列国,观览报师兄。难论恩义资助情,两相宜,各需供。魏韩起争端,求救齐出兵。军师计策高明,待俱伤,乘疲攻。

    话说苏秦立志,要学鬼谷先生游历各国,以充补自己阅历欠缺不足,便毅然变卖家产出游,忧虑路资不敷之困,便来到魏国都城,想借助同窗学友之力。可却惊闻大师兄悲惨遭遇,也是不胜悲哀,后思想无门路可寻,只得到二师兄庞涓府前探访,却被门卫疑留不放,待见到庞涓后,才尽释顾虑,受到热情接待。在言谈中说到同门之谊,还有自己的打算,不禁巧施策谋,为出游之事说明理由,获得了庞涓的赞助,也是为自身利益着想,相互利用,并无亏吃,一举两得。由此苏秦得以成行,便到了韩楚赵燕等国,获悉了国朝军政之情,还有山川地势,国力民风等内情,写就详尽细致见闻,回报庞涓知晓,得到重视赞赏,费用自有保证。最后游历到了齐国,苏秦便去拜望孙膑,述说才知其冤惨内情,也是心怀余悸,不胜愤慨,只得暗思前程,以决定今后行止,实想聆听孙膑指点。

    且说苏秦听了孙膑所述,知道了庞涓阴毒品行,心中极为震惊,联想到与庞涓会面,只字不提师尊之事,不似大师兄重情怀恩,其实为jianian诈刻薄之人。心中不免忐忑不安,经思索考虑,却也坦诚对孙膑说道:“因小弟不明两位师兄恩怨,听了大师兄讲明内情,我心中已自明白,据此看来,孰是孰非,已是昭然无疑。也只好对大师兄言明,我这次出行数年,到了韩楚赵燕和这齐国,实是得到了二师兄的资助,如今才能顺利完成此行。”此话一出,竟使孙膑很是吃惊,连忙问道:“那贼子如此骄奢高傲,如何还能这等大方,资助你这穷学友呀?可真是有些奇怪!快说说是如何因由,竟能使其依从呢?”苏秦便道:“我也是急中生智,便说可为其探访各国内情,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征战获胜,也是兵法之道,由此说服其自愿相助,并派了四个武卫之人,一路携资护送,方才顺利前行。我亦给其报写各国之情,以便换取信任,能够花费不愁。可知你俩仇怨之后,我也由此担心,是否对您有害,可请斟酌应对,免至误判受损。”话中很显忧虑。

    孙膑听后笑说道:“看来不愧是鬼谷弟子,还真有机谋妙策,以致谋算得当,自行解困,周游列国,不费钱财,寻得保护,消除危难,数载行程,竟至几千里远。似子之才,可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啊!”苏秦便道:“师兄可别再夸我,实不知情由所致,由此担忧。”孙膑即道:“看来你身边从人,均为庞涓所派,护汝远行,方为其责,必无害我之令!在这齐都之内,岂敢肆意行事哉?我当给予些赏银,自会安稳无虞!就请贤弟放心,暗作防备也是应该。”说完呵呵一笑。苏秦便道:“既然知二师兄如此阴诈,也不知将齐国之事,如何书写为好呢?就请大师兄教我,定然遵办无误。还有便是即将回返故国,只有秦地未到,魏国自是不能去了,我也顾忌询问,实难相处,何必寄人篱下,也不知当去哪国游说求仕为好,还请师兄指点。您毕竟了解各国情势,定有独到见解。”看是对孙膑寄予期望。

    孙膑便想了一下,即说道:“对于齐国之情,自可报写如前,不必有所顾虑,只是写到我时,便说如今多病缠身,只能在家将养,已不能从军打仗,以使庞涓放松警惕为妥。至于要去哪国谋职嘛!依我看还是去秦国为宜,其它各国均难获得重用,皆因各国朝臣中,少有心怀坦荡之人,或多嫉才妒能,不会给与引荐,又怎能得到重用呢?”苏秦听后,不禁心中暗思,这师兄果然不凡,实对各国之情了解深透,与自己对各国所知内情,看是基本相符,还真是如此情状。于是,苏秦便问道:“听各国路人传讲,都说秦邦为西域外族,与我中原各国不相融合,其理念难于相通,多谓之虎狼之邦,只会征战侵略,嗜杀成性,贪心不足,祸害各国。师兄又如何劝我说,去秦国求仕为宜呢?”也是有些不明其理,想听孙膑讲述因由,再以作判断。

    孙膑便道:“秦国虽喜好征战,显些穷兵黩武,但却也能接受中原人士,虚心习学各国理念,要么用卫鞅为重臣,实行奖军功,励农耕之新法,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近来屡屡出兵东征南讨,侵占了楚国不少地方,其军勇不可当,所向披靡,大有雄视天下之势,才使得中原各国深怀惧心。其实这都是其重用中原贤才,以充其能者不足,不断革新进取的结果。”苏秦便道:“我在各国游历时,也曾听说秦人用卫鞅之策,也有人叫作‘商鞅’,原在魏国做事,因不甚如意,后便跑到了秦国,却得国君重用高待,成为卿相。其实行国政变法,取得了显著功效,也不知是真是假,实情到底如何?学兄能否告知明白呢?”看是急待回答。

    孙膑便道:“我在魏国时,便听说这卫鞅,却叫作公孙鞅,为卫国人,本是重臣公孙痤属僚从官,其智识过人,相谋破解了很多难题,深受器重依赖,知其为难得智才。因公孙痤深受魏国君信任,属股肱之臣,在临终时举荐卫鞅,说此人年轻有为,乃当世奇才,可继相位,若是不为所用,即可杀之,免为敌国所用,其害不小。国君当时不信其能,且并未重用高待,以致放走一个奇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