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回 苏秦合从相六国 张仪施计破网罗 (第2/3页)
们常说的,“千里做官,尽为吃穿”!才是大多数人的座右铭,也算是常俗之辈的固有理念。尚或一日,有幸能获得稍许称誉,或是得到一定收益,名气骤升,也许大家看法,即会突然改变。君不见那获益名人,多么受到追捧。而确有真才实学者,竟埋没于芸芸众生当中,形同金如粪土,而不受人待见,此情多矣!由古比今,虽说有天道酬勤,或“天生我才必有用”之语,毕竟幸运者为少数。当谨怀无私无欲之念,坚韧恒毅,向着既定志向目标而努力,自将无怨无悔,淡定度人生。此为闲叙之言。 这正是:身兼国相地位尊,不辞劳苦四方奔。皆为合从谋大计,却费口舌说诸君。道明利害倡义举,征得响应结同心。事毕归途探亲眷,起盖宅舍赠善金。 且说苏秦在家小住数日,便即发车返归赵国,一同带上父母兄弟至亲,选派交代好建宅从吏亲随,便驱车向北地进发,一路自有侍从护卫,便顺利赶回了赵都。赵肃候听完苏秦回报,说各国均为踊跃响应合从之计,心中很是高兴,方知苏秦能为超凡,为表彰其功劳,即赏封苏秦为“武安君”,封地便在如今河北省邯郸市,西面的武安县境内。随后很快商定会盟地点,苏秦建议便定于洹水之滨,就是如今的河南安阳市地方,自有洹水河穿城而过,古代曾是商朝早期殷都遗地,也是考虑各国君主,将会集于此,其路途较为便利。又因是赵国南境边城,赵肃候自是赞同,于是派出使节,去约齐楚魏韩燕五国之君,定日俱到洹水相会,以定合从盟约。苏秦同赵肃候预先到此,派人修坛布位,以待诸国君到来,也是尽地主之谊,自当应该做好之事,不可马虎随意,为办会盟做好准备。 这样等待了一段时日,到了会盟之期,燕文公车队先到,自是接待见面,均都很为高兴,接着韩宣惠王到,不过数日,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陆续到齐。待在城内安置好歇住之所后,苏秦便与各国所派大夫相见,商议会盟坐次,也是各国君重视之事,却不敢随意而为,只得事先制定好章程方可。论来燕楚是个老国,而齐韩赵魏四国,都是更姓新国君,但此时为战争之际,以国之大小为序,似为更加合理。楚国最大,齐国次之,魏国排第三,赵国排第四,燕国排第五,最后韩国排第六。而内中楚齐魏三国,已经称王,赵燕韩三国尚称候,爵位相差不等,显然相叙不便,苏秦不愧智才,便灵机一动,建议六国一概称王,则可解此难题,得到一致响应。因赵王为约主,居坐主位,楚王等依次排列为客位,与各国商议停当,征得诸国君同意,便由此定下,也算基本符合各国君心愿。 经过苏秦耐心细致的说服,最后各国均无异议,充分展现了其睿智奇谋,及口齿灵利的才能,各国君臣均表赞佩,于是顺利确定下章程,以及盟约内容。等到了选定日期,便各登盟坛相会,照位排立,自是各就各位坐好,苏秦便登阶而上,遂行礼宣誓,启告众王曰:“诸君俱为山东大国,位皆王爵,地广兵多,足以自雄!秦乃牧马贱夫,因据咸阳之险,而向东蚕食列国,诸君能以北面之礼事秦乎?”诸侯皆曰,不愿事秦,愿奉先生明教!苏秦便道:“合从摈秦之策,向者已悉陈述于诸君之前矣!自必明白无误。今日但当刑牲歃血,誓与神明,结为兄弟,务必期望患难相恤!”六位王侯皆拱手曰:“谨受教”!于是,苏秦便捧盘,请六王依次歃血,拜告天地,及六国祖宗,遂最后说道:“若是一国背盟,五国共击,写下誓书六通,六国各收一通,然后就宴。”竟举办的极为庄严隆重。 只见赵王说道:“苏秦以大策奠安六国,宜封高爵,任其往来六国,以坚此从约,如何?”五位国君齐说道:“赵王之言是也!”于是根据原来约定,六王合封苏秦为“约从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抗秦御敌之事。随后六国君主相议,又各赐黄金百镒,良马十乘,以佳苏秦谋策之功,苏秦便行礼谢恩,欣然接受赏赐,至此会盟仪式圆满完成。随后六国君下坛,都到大厅赴宴,以庆祝结盟成功,从此便不再惧怕秦兵来侵。于是皆大欢喜,痛饮尽兴而毕,次日便都回返各国。此会盟之事,史称“洹水会盟”,后也将合从演化成“合纵”之说,多见于史册记载,其实还是合从符合其真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苏秦将从约之誓书,重新誊抄一遍,命人去投向秦国函谷关,让其交给秦惠文王览阅,以此威吓其不敢对各国动武,也为显示自己才能,大有忿辱其拒用之意。此乃周显王三十六年事也!曾有诗赞云:“相约洹水誓明神,唇齿相依骨rou亲。假使合从终不散,何难协力灭孤秦。” 这正是:六国合从意抱团,协力摈秦解危难。洹水盟台发明誓,约定统领赐相权。得佩金牌携宝剑,丰获骏马共赏钱。投书秦王心惊惧,密划策谋破固联。 当秦国关将接到赵国来书后,知道事关重大,哪里敢作耽搁,便派人马不停蹄,赶去咸阳报送其国君。秦惠文王看到六国誓书后,不禁大吃一惊,忙召集几个重臣商议对策,当下都看过了六国誓书后,也是吃惊非小。惠文王便对众臣说道:“悔当初不用苏秦,如今真惹出大乱子,若是六国相合为一,寡人的进取之想,恐无望矣!必当谋划设计,散其从约才好,之后再图大事可成!”秦相国公孙衍便道:“首倡从约者为赵国,今为大王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